集体化时期汾河灌区的水害与防治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及其缘由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历史沿革和环境特征 | 第15-24页 |
1.1 汾河灌区的历史沿革 | 第15-21页 |
1.1.1 灌溉渠系的沿革 | 第15-18页 |
1.1.2 管理机构的沿革 | 第18-21页 |
1.2 汾河灌区的环境特征 | 第21-22页 |
1.2.1 气候特征 | 第21页 |
1.2.2 河流湖泊 | 第21-22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水害类型及其时空特征 | 第24-35页 |
2.1 大气降水型灾害及其时空特征 | 第25-32页 |
2.1.1 时间维度及其特点 | 第25-27页 |
2.1.2 空间维度及其特点 | 第27-31页 |
2.1.3 大气降水型洪灾的分级和特征 | 第31-32页 |
2.2 内涝积水型灾害及其特征 | 第32-34页 |
2.2.1 淫雨型内涝 | 第32-33页 |
2.2.2 灌溉型内涝 | 第33-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洪涝灾害的防治 | 第35-48页 |
3.1 组织管理机构与制度防范 | 第35-41页 |
3.1.1 组织管理机构的建立 | 第35-38页 |
3.1.2 制度性措施的实行 | 第38-41页 |
3.2 防治工程建设与维护 | 第41-47页 |
3.2.1 防治工程建设 | 第41-46页 |
3.2.2 经费来源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水害防治中的国家与社会 | 第48-57页 |
4.1 国家作用的发挥 | 第48-49页 |
4.2 国家对民众的动员 | 第49-52页 |
4.2.1 动员的一般方式 | 第49-50页 |
4.2.2 1977年防治平遥特大洪水的个案分析 | 第50-52页 |
4.3 民众之于水害的应对 | 第52-54页 |
4.4 水灾后的社会援助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附录:建国前后汾河灌区大气降水型灾害情况表 | 第58-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7-78页 |
承诺书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