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帮助自杀非罪化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第8-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1.2 选题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内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外现状第11-12页
    1.3 研究方法第12页
    1.4 创新点及不足第12-14页
        1.4.1 创新点第12-13页
        1.4.2 不足第13-14页
第2章 帮助自杀基本问题概述第14-24页
    2.1 帮助自杀的概念分析第14-16页
        2.1.1 帮助自杀与教唆自杀的区别分析第14页
        2.1.2 帮助自杀与相约自杀的区别分析第14-15页
        2.1.3 帮助自杀与胁迫自杀的区别分析第15-16页
        2.1.4 帮助自杀与欺骗自杀的区别分析第16页
    2.2 帮助自杀的特征第16-19页
        2.2.1 主观认识第16-17页
        2.2.2 客观行为第17页
        2.2.3 对象条件第17页
        2.2.4 帮助程度限制第17-19页
    2.3 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帮助自杀的处理第19-21页
        2.3.1 刑法理论界对帮助自杀行为的看法第19-20页
        2.3.2 刑事司法实践中对帮助自杀行为的处理第20-21页
    2.4 国外主要国家刑法关于帮助自杀的处理情况介绍第21-24页
        2.4.1 刑法中规定帮助自杀罪的国家第21-22页
        2.4.2 刑法中没有规定帮助自杀的国家第22-24页
第3章 帮助自杀构成犯罪观点的否定第24-44页
    3.1 自杀问题的刑法分析第24-29页
        3.1.1 自杀的行为性质定性第24-26页
        3.1.2 自杀不可罚的依据第26-29页
    3.2 帮助自杀构成故意杀人罪观点的否认第29-35页
        3.2.1 帮助自杀不具有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符合性第29-32页
        3.2.2 帮助自杀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第32-33页
        3.2.3 帮助自杀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第33页
        3.2.4 将帮助自杀定罪为故意杀人罪的原因分析第33-35页
    3.3 帮助自杀构成教唆、帮助自杀罪观点的否认第35-44页
        3.3.1 共犯的地位与共犯的处罚根据角度对帮助自杀的分析第36-39页
        3.3.2 被害人自我答责角度对帮助自杀的分析第39-44页
第4章 帮助自杀非罪化的理论路径分析第44-54页
    4.1 帮助自杀不具备犯罪行为的特征第44-47页
        4.1.1 帮助自杀行为不具备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第44-45页
        4.1.2 帮助自杀不具有刑事违法性第45-46页
        4.1.3 帮助自杀不具有刑法上的罪责性第46-47页
    4.2 帮助自杀非罪化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第47-48页
    4.3 帮助自杀非罪化符合刑法的内在要求第48-54页
        4.3.1 帮助自杀非罪化符合刑法的目的第48-49页
        4.3.2 帮助自杀非罪化是刑法合理的组织对犯罪的反应的需求第49-51页
        4.3.3 帮助自杀行为并非属于刑法关注的行为第51-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致谢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航天211厂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体系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