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0-16页 |
1.1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第10-11页 |
1.1.1 对病名的认识 | 第10页 |
1.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0-11页 |
1.1.3 辨证分型和治疗原则 | 第11页 |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 | 第11-12页 |
1.2.2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 第12页 |
1.2.3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第12-13页 |
1.2.4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药治疗 | 第13-16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6-26页 |
2.1 临床资料 | 第16-18页 |
2.1.1 一般资料 | 第16页 |
2.1.2 病例诊断标准 | 第16页 |
2.1.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6页 |
2.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6-17页 |
2.1.5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7页 |
2.1.6 观察指标 | 第17页 |
2.1.7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18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18页 |
2.2.1 治疗组 | 第18页 |
2.2.2 对照组 | 第18页 |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18页 |
2.4 统计结果分析 | 第18-26页 |
2.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本资料(见表2) | 第18-19页 |
2.4.2 治疗后总体疗效(见表3) | 第19页 |
2.4.3 其他检测指标 | 第19-26页 |
讨论 | 第26-30页 |
1.1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 第26页 |
1.2 使用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的原因 | 第26页 |
1.3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理分析 | 第26-27页 |
1.4 苦参素联合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对HBV DNA的影响 | 第27页 |
1.5 苦参素联合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对HBEAG的影响 | 第27页 |
1.6 苦参素联合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对HBSAG的影响 | 第27-28页 |
1.7 苦参素联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ALT的影响 | 第2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附录 | 第35-41页 |
附表 | 第41-4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