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碱二元复合驱技术在辽河油田设计及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1.2.1 大庆油田化学驱技术应用情况 | 第9-10页 |
1.2.2 胜利油田化学驱技术应用情况 | 第10-11页 |
1.2.3 国外化学驱技术试验现状 | 第11页 |
1.2.4 关于化学驱认识 | 第11页 |
1.3 辽河油田开展化学驱情况 | 第11-13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化学驱体系评价方法及研究 | 第14-26页 |
2.1 试验条件 | 第14-15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14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14页 |
2.1.3 实验用油 | 第14-15页 |
2.1.4 实验用水 | 第15页 |
2.1.5 实验用岩心 | 第15页 |
2.2 化学驱筛选标准 | 第15-16页 |
2.3 原油与表活剂构效关系研究 | 第16-22页 |
2.3.1 烃分子碳链长度的影响 | 第16-17页 |
2.3.2 表面活性剂疏水碳链长度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3 碳链长度不同烃分子混合产生的影响 | 第18页 |
2.3.4 原油性质的影响 | 第18-20页 |
2.3.5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与界面张力的关系 | 第20-21页 |
2.3.6 表面活性剂间的协同效应 | 第21-22页 |
2.4 炮眼剪切模拟方法研究 | 第22-23页 |
2.5 化学驱段塞组合优化研究 | 第23-24页 |
2.6 化学剂指纹识别方法研究 | 第24-25页 |
2.7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化学驱油体系优化研究 | 第26-53页 |
3.1 聚合物优化研究 | 第26-33页 |
3.1.1 聚合物筛选与优化 | 第26页 |
3.1.2 聚合物筛选思路 | 第26页 |
3.1.3 聚合物理化指标检测结果 | 第26页 |
3.1.4 聚合物阻力系数测定及运移能力研究 | 第26-27页 |
3.1.5 聚合物溶液性能评价 | 第27-32页 |
3.1.6 聚合物分子量与孔隙结构匹配关系研究 | 第32页 |
3.1.7 聚合物评价小结 | 第32-33页 |
3.2 表面活性剂优化研究 | 第33-43页 |
3.2.1 表活剂筛选原则 | 第33页 |
3.2.2 表活剂筛选思路 | 第33页 |
3.2.3 表面活性剂理化指标检测 | 第33-34页 |
3.2.4 表活剂性能评价 | 第34-40页 |
3.2.5 表面活性剂中OP/NP类化合物检测 | 第40-43页 |
3.2.6 表活剂评价小结 | 第43页 |
3.3 驱油体系的确定 | 第43-45页 |
3.3.1 驱替实验方案设计 | 第43页 |
3.3.2 驱油实验结果 | 第43-44页 |
3.3.3 驱油体系的确定 | 第44-45页 |
3.4 注入参数优化依据 | 第45-50页 |
3.4.1 聚合物浓度优选 | 第47-48页 |
3.4.2 表活剂浓度优选 | 第48-49页 |
3.4.3 段塞尺寸优选 | 第49页 |
3.4.4 二元体系最佳注入参数确定 | 第49-50页 |
3.4.5 最佳体系驱油效果对比 | 第50页 |
3.5 小结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化学驱现场跟踪监测及应用 | 第53-58页 |
4.1 化学剂质量监测评价 | 第53页 |
4.2 注入体系性能监测效果评价 | 第53-54页 |
4.3 采出液中聚合物浓度监测效果评价 | 第54页 |
4.4 注采流体性能监测效果评价 | 第54-56页 |
4.5 两口新井见效原因分析 | 第56页 |
4.6 化学驱先导试验情况 | 第56页 |
4.7 化学驱应用前景 | 第56-57页 |
4.8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