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围护结构低能耗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我国公共建筑能耗现状 | 第13-14页 |
1.1.2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能耗现状 | 第14-15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3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政策标准 | 第18-19页 |
1.4 论文研究范畴 | 第19-22页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论文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 第20-22页 |
1.5 论文研究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 第22-25页 |
1.5.1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22-23页 |
1.5.2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23页 |
1.5.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2章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现状及能耗模拟 | 第25-39页 |
2.1 寒冷地区及典型城市地理气候特点 | 第25-27页 |
2.1.1 中国建筑气候分区 | 第25页 |
2.1.2 寒冷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 第25-26页 |
2.1.3 典型城市的选取及气候特点 | 第26-27页 |
2.2 北京市办公建筑现状 | 第27-33页 |
2.2.1 北京市办公建筑现状调研 | 第27-33页 |
2.2.2 北京市办公建筑现状分析 | 第33页 |
2.3 北京市办公建筑能耗模拟 | 第33-38页 |
2.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34页 |
2.3.2 能耗分析软件 | 第34-35页 |
2.3.3 建筑模型的简化及建立 | 第35页 |
2.3.4 模拟环境与基本参数设定 | 第35-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外窗低能耗设计策略 | 第39-59页 |
3.1 外窗设计节能政策标准 | 第39-40页 |
3.1.1 国家节能政策标准 | 第39页 |
3.1.2 北京市节能政策标准 | 第39-40页 |
3.2 外窗节能影响因素与节能措施 | 第40-43页 |
3.2.1 外窗玻璃 | 第41页 |
3.2.2 外窗框 | 第41-42页 |
3.2.3 外窗气密性 | 第42-43页 |
3.2.4 窗墙比 | 第43页 |
3.3 外窗低能耗设计软件模拟 | 第43-58页 |
3.3.1 不同朝向窗墙比的变化与建筑能耗的关系 | 第44-47页 |
3.3.2 窗墙比和窗材料的变化与建筑能耗的关系 | 第47-52页 |
3.3.3 不同外窗材料适宜窗墙比 | 第52-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外墙及屋顶低能耗设计策略 | 第59-81页 |
4.1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外墙低能耗设计策略 | 第59-70页 |
4.1.1 外墙设计节能政策标准 | 第59-60页 |
4.1.2 外墙节能影响因素与节能措施 | 第60-63页 |
4.1.3 外墙低能耗设计软件模拟 | 第63-70页 |
4.2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屋顶低能耗设计策略 | 第70-78页 |
4.2.1 屋顶节能政策标准 | 第70页 |
4.2.2 北京市屋顶构造系统发展历程 | 第70-71页 |
4.2.3 屋顶节能影响因素与节能措施 | 第71-74页 |
4.2.4 屋顶低能耗设计软件模拟 | 第74-7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5章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实例 | 第81-89页 |
5.1 办公楼软件模型的建立 | 第81-84页 |
5.1.1 建筑基本信息 | 第81-83页 |
5.1.2 建筑模型建立 | 第83-84页 |
5.2 办公楼外围护结构节能达标情况判定 | 第84-86页 |
5.2.1 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达标情况判定 | 第84页 |
5.2.2 整体热工性能权衡判定 | 第84-86页 |
5.3 办公楼外围护结构节能优化 | 第86-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9-91页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 | 第95-103页 |
附录一 | 第95-96页 |
附录二 | 第96-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