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5-17页 |
前言 | 第17-20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9-20页 |
一、右美托咪定对肝移植术患者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 第20-51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20-25页 |
1.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 第20-21页 |
1.1.2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1.1.3 麻醉方法 | 第22-23页 |
1.1.4 手术方式 | 第23-24页 |
1.1.5 指标检测时间点 | 第24页 |
1.1.6 指标检测 | 第24-25页 |
1.1.7 统计学处理 | 第25页 |
1.2 结果 | 第25-40页 |
1.2.1 患者一般情况 | 第25-26页 |
1.2.2 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各指标比较 | 第26-30页 |
1.2.3 两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比较 | 第30-31页 |
1.2.4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 第31-32页 |
1.2.5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比较 | 第32页 |
1.2.6 两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第32-35页 |
1.2.7 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 | 第35-40页 |
1.2.8 两组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比较 | 第40页 |
1.3 讨论 | 第40-50页 |
1.3.1 原位肝移植术式对循环的影响 | 第40-43页 |
1.3.2 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 | 第43-44页 |
1.3.3 细胞因子变化 | 第44页 |
1.3.4 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 | 第44-46页 |
1.3.5 炎症因子与心肌损伤 | 第46-48页 |
1.3.6 右美托咪定心肌保护作用探讨 | 第48-50页 |
1.4 小结 | 第50-51页 |
二、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诱发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51-87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51-65页 |
2.1.1 对象 | 第51-52页 |
2.1.2 动物模型制备与分组 | 第52-54页 |
2.1.3 标本采集 | 第54-56页 |
2.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第56-65页 |
2.1.5 统计方法 | 第65页 |
2.2 结果 | 第65-74页 |
2.2.1 心肌组织病理结果 | 第65-66页 |
2.2.2 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变化 | 第66-68页 |
2.2.3 大鼠心肌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变化 | 第68页 |
2.2.4 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变化 | 第68-70页 |
2.2.5 大鼠心肌组织Caspase-3 表达水平变化 | 第70-71页 |
2.2.6 大鼠心肌组织凋亡水平变化 | 第71-73页 |
2.2.7 大鼠心肌组织p-JAK2、p-STAT1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 | 第73-74页 |
2.3 讨论 | 第74-86页 |
2.3.1 实验模型的选择 | 第74-75页 |
2.3.2 炎症因子及氧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 第75-76页 |
2.3.3 JAK/STAT通路与心肌损伤 | 第76-77页 |
2.3.4 右美托咪定心肌保护作用分析 | 第77-78页 |
2.3.5 右美托咪定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 | 第78-79页 |
2.3.6 右美托咪定器官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探讨 | 第79-86页 |
2.4 小结 | 第86-87页 |
全文结论 | 第87-8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1-103页 |
综述 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第103-115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个人简历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