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新小说中女豪杰形象研究(1902-1911)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1 研究的背景和对象 | 第9-10页 |
| 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0-12页 |
| 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2-13页 |
| 1 清末民初文学女豪杰形象的历史渊源与现实依据 | 第13-22页 |
| 1.1 女豪杰形象兴起的内部原因 | 第13-19页 |
| 1.1.1 新民成为启蒙救国的新思路 | 第13-15页 |
| 1.1.2 新小说激发的女性想象 | 第15-17页 |
| 1.1.3 扬国粹:为民族殉身的女性风范 | 第17-19页 |
| 1.2 女豪杰形象兴起的外部原因 | 第19-22页 |
| 2 女豪杰浮出历史地表 | 第22-31页 |
| 2.1 清末民初小说中的女豪杰形象特质 | 第22-26页 |
| 2.2 女豪杰形象的 “国民之母”的身份 | 第26-29页 |
| 2.3 女豪杰形象的身体重塑 | 第29-31页 |
| 3 政治话语与性别书写中的 “女豪杰” | 第31-36页 |
| 3.1 自由结婚与抑 “情”救国 | 第31-32页 |
| 3.2 “英雄国女”与以 “色”救国 | 第32-34页 |
| 3.3 舍 “情”事 “色”与赴汤蹈火为国献身 | 第34-36页 |
| 4 女豪杰形象塑造的叙事策略 | 第36-42页 |
| 4.1 程式化的外貌描写 | 第36-38页 |
| 4.2 “去性别化”叙事策略 | 第38-40页 |
| 4.3 清末民初启蒙者的 “拟女”书写 | 第40-42页 |
| 5 女豪杰形象中女性意识的反思与影响 | 第42-48页 |
| 5.1 “女子救国”背后的色欲想像 | 第42-44页 |
| 5.2 英雌话语中的 “贬男”想象 | 第44-46页 |
| 5.3 从女豪杰到现代女革命家 | 第46-48页 |
| 6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