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亚菊属资源、成分及活性相关研究概况 | 第8-14页 |
| 1.1 亚菊属植物概况 | 第8-9页 |
| 1.2 亚菊属主要活性成分相关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 1.2.1 萜类化合物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1.2.2 黄酮类成分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1.2.3 炔类成分研究概况 | 第11页 |
| 1.2.4 苯丙素类成分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1.3 质量标准方面的研究 | 第12页 |
| 1.4 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1.5 开发利用价值 | 第13页 |
| 1.6 讨论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4-17页 |
| 2.1 甘肃亚菊属植物野生资源概况 | 第14页 |
| 2.2 灌木亚菊的显微组织 | 第14页 |
| 2.3 灌木亚菊化学成分分析 | 第14-15页 |
| 2.4 灌木亚菊质量标准 | 第15页 |
| 2.5 灌木亚菊总黄酮提取工艺初探 | 第15页 |
| 2.6 灌木亚菊药理研究 | 第15-17页 |
| 2.6.1 灌木亚菊急性毒性实验 | 第15页 |
| 2.6.2 灌木亚菊抗炎实验 | 第15页 |
| 2.6.3 灌木亚菊抗菌实验 | 第15-17页 |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17-48页 |
| 3.1 甘肃亚菊属植物资源整理 | 第17-21页 |
| 3.1.1 亚菊属属的记载 | 第17-18页 |
| 3.1.2 甘肃省亚菊属植物部分分布概况及植被类型 | 第18-19页 |
| 3.1.3 讨论 | 第19-21页 |
| 3.2 灌木亚菊显微组织实验观察 | 第21-23页 |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1页 |
| 3.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1-23页 |
| 3.2.3 讨论 | 第23页 |
| 3.3 灌木亚菊石油醚萃取物成分分析 | 第23-27页 |
| 3.3.1 仪器与材料 | 第23-24页 |
| 3.3.2 提取分离 | 第24页 |
| 3.3.3 结果 | 第24-26页 |
| 3.3.4 讨论 | 第26-27页 |
| 3.4 灌木亚菊质量标准初探 | 第27-34页 |
| 3.4.1 试剂与材料 | 第27页 |
| 3.4.2 方法与结果 | 第27-33页 |
| 3.4.3 讨论 | 第33-34页 |
| 3.5 总黄酮优化工艺研究 | 第34-42页 |
| 3.5.1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34-36页 |
| 3.5.2 总黄酮的工艺优化 | 第36-41页 |
| 3.5.3 讨论 | 第41-42页 |
| 3.6 灌木亚菊提取物的药理研究 | 第42-48页 |
| 3.6.1 灌木亚菊的急性毒性实验 | 第42-44页 |
| 3.6.2 灌木亚菊提取物的抗炎研究 | 第44-45页 |
| 3.6.3 灌木亚菊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 第45-47页 |
| 3.6.4 讨论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48-50页 |
| 4.1 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 4.2 讨论 | 第49页 |
| 4.3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附录 | 第54-55页 |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