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间益智玩具研究与再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1.3.1 国内传统益智玩具设计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益智玩具的设计现状 | 第13-14页 |
1.3.3 玩具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15-16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现代儿童的智力组成与认知特征分析 | 第17-21页 |
2.1 智力的组成 | 第17-18页 |
2.1.1 智力的概念及组成 | 第17页 |
2.1.2 相关的理论支撑 | 第17-18页 |
2.2 现代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征 | 第18-19页 |
2.2.1 儿童每一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 | 第18-19页 |
2.2.2 理论依据与来源 | 第19页 |
2.3 儿童发展智力的关键期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玩具研究与分析 | 第21-28页 |
3.1 现有的益智玩具 | 第21-25页 |
3.1.1 概念 | 第21页 |
3.1.2 现有的益智玩具的分类 | 第21-24页 |
3.1.3 美劳类与表演类玩具 | 第24-25页 |
3.2 中国传统民间益智玩具 | 第25-26页 |
3.2.1 种类 | 第25页 |
3.2.2 中国传统玩具的特点与不足 | 第25-26页 |
3.3 现代玩具的教育特点及作用 | 第26页 |
3.4 现代玩具选择的原则 | 第26-27页 |
3.5 当今最受欢迎的现代益智儿童玩具的案例 | 第27页 |
3.6 现有的益智玩具的现状总结 | 第27页 |
3.7 本章总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游戏的研究与分析 | 第28-47页 |
4.1 玩具与游戏的关系 | 第28页 |
4.2 游戏的含义 | 第28-30页 |
4.3 游戏理论 | 第30-35页 |
4.3.1 经典游戏理论 | 第30-31页 |
4.3.2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 第31-32页 |
4.3.3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 第32-33页 |
4.3.4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 | 第33-34页 |
4.3.5 游戏理论的新发展 | 第34-35页 |
4.4 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种类及特点 | 第35-39页 |
4.5 现代儿童游戏的分类 | 第39-42页 |
4.6 儿童游戏的基本要素、特点与价值 | 第42-43页 |
4.7 儿童游戏总结与成人游戏的比较 | 第43-44页 |
4.8 幼儿游戏的观察和评价方法 | 第44-46页 |
4.9 本章总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现代儿童玩具与游戏结合的具体实践分析 | 第47-58页 |
5.1 准备工作 | 第47页 |
5.2 实践过程 | 第47-50页 |
5.3 实践调研结果整理与分析 | 第50-56页 |
5.3.1 调研结果 | 第50-55页 |
5.3.2 现代儿童电子游戏 | 第55-56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56-58页 |
第6章设计实践 | 第58-82页 |
6.1 设计定位 | 第58-59页 |
6.2 设计创新与探索 | 第59-60页 |
6.3 设计原则 | 第60-61页 |
6.3.1 符合目标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 | 第60-61页 |
6.3.2 符合儿童玩具与游戏的设计原则 | 第61页 |
6.3.3 符合当今市场的需要 | 第61页 |
6.4 设计方案 | 第61-78页 |
6.4.1 传统益智玩具孔明锁的选取原因与分析 | 第61-65页 |
6.4.2 玩具材质选择 | 第65-67页 |
6.4.3 产品功能分析 | 第67-68页 |
6.4.4 方案及草图 | 第68-77页 |
6.4.5 尺寸及包装分析 | 第77-78页 |
6.5 再设计的玩具可行性分析 | 第78-80页 |
6.6 本章小结与设计评价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