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诊断学论文

基于心音混沌特性的反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心音混沌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混沌控制与反控制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12-15页
第二章 混沌与混沌反控制方法理论基础第15-31页
    2.1 相空间重构理论第15-16页
    2.2 相空间重构参数的计算第16-18页
        2.2.1 时延的确定第16-17页
        2.2.2 嵌入维数的确定第17-18页
            2.2.2.1 Cao法第17-18页
    2.3 混沌系统特征第18-22页
        2.3.1 图形特征第18-19页
        2.3.2 数值特征第19-22页
    2.4 混沌反控制方法第22-23页
        2.4.1 基于状态精确跟踪的混沌反控制第22-23页
    2.5 状态精确跟踪混沌反控制实验仿真第23-30页
        2.5.1 二阶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混沌反控制第23-26页
        2.5.2 三阶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混沌反控制第26-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基于混沌特性的心音反控制方法第31-51页
    3.1 心音信号的混沌特性第31-33页
        3.1.1 心音信号的图形混沌特征第31-32页
        3.1.2 心音信号的数值混沌特征第32-33页
    3.2 心音混沌反控制方法的设计原则与标准第33-34页
        3.2.1 心音混沌反控制方法的设计原则第33-34页
        3.2.2 心音混沌反控制方法的设计标准第34页
    3.3 心音混沌反控制方法的设计原理与工作过程第34-40页
        3.3.1 心音混沌反控制方法设计原理第34-39页
        3.3.2 心音信号混沌反控制方法工作过程第39-40页
    3.4 心音混沌反控制方法仿真实例第40-46页
        3.4.1 5 类心音信号的混沌反控制仿真第40-44页
        3.4.2 同源早搏心音的混沌反控制仿真第44-46页
    3.5 心音混沌反控制仿真结果分析第46-49页
        3.5.1 5 类心音信号混沌反控制的实验结果分类分析第46-48页
        3.5.2 同源早搏心音混沌反控制的实验结果定量分析第48-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心音混沌反控制方法改进与电路实现方案第51-63页
    4.1 改进的心音混沌反控制方法第51-55页
        4.1.1 改进心音混沌反控制方法的设计原理第51-53页
        4.1.2 改进的心音混沌反控制方法的实验仿真第53-55页
    4.2 心音混沌反控制器的整体设计第55-60页
        4.2.1 心音采集模块第57-59页
        4.2.2 其他模块介绍第59-60页
    4.3 心音混沌控制器的电路实现方案第60-62页
        4.3.1 系统软件设计第60-61页
        4.3.2 系统硬件设计第61-62页
        4.3.3 心音混沌反控制器的工作方式第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3-65页
    5.1 总结第63-64页
    5.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67-68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68-69页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学生课堂体验与学习成效研究--以上海市两所高中数学课堂为例
下一篇: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凋亡Caspase参与免疫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