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9页 |
1.1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的地位和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1.2 浅海规模化贝类养殖的环境效应 | 第18-24页 |
1.2.1 生物沉降 | 第19-20页 |
1.2.2 滤食性贝类对浮游植物的下行控制效应 | 第20-23页 |
1.2.3 贝类养殖对营养盐循环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 浅海规模化贝类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24-28页 |
1.4 展望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基于群落水平滤食性贝类的生理研究及其环境效应 | 第29-48页 |
2.1 材料及方法 | 第29-34页 |
2.1.1 地点和材料 | 第29-30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2.1.3 计算方法 | 第31-34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2.2 结果 | 第34-45页 |
2.2.1 不同区域沉降颗粒物(SPM)的表观沉降通量 | 第34-35页 |
2.2.2 不同海区沉降颗粒物中有机质(O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态总氮(TN)的含量 | 第35-37页 |
2.2.3 不同类型养殖区沉降颗粒物中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态总氮(TN)的表观沉降通量 | 第37-38页 |
2.2.4 紫贻贝和长牡蛎养殖绳的群落结构及种类组成 | 第38-40页 |
2.2.5 不同月份紫贻贝和长牡蛎群落水平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的甄别 | 第40-43页 |
2.2.6 紫贻贝与长牡蛎五项营养盐的释放速率与氧气的消耗速率 | 第43页 |
2.2.7 紫贻贝群落水平的能量与物质收支及长牡蛎群落水平的能量收支 | 第43-44页 |
2.2.8 单位面积贻贝养殖区POC的生物地化过程 | 第44-45页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45-48页 |
2.3.1 养贝区生物沉积的对养殖水环境的影响 | 第45页 |
2.3.2 不同温度下紫贻贝群落水平的代谢变化 | 第45-46页 |
2.3.3 不同月份养殖贝类的群落结构及附着生物的危害与防治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滤食性贝类-刺参-篮子鱼综合养殖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48-6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3.1.1 材料 | 第48-49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3.1.3 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3.2 结果 | 第52-59页 |
3.2.1 不同温度下刺参的摄食率和同化效率 | 第52-54页 |
3.2.2 8-12 月份保苗期刺参的生长情况及其同化效率 | 第54-56页 |
3.2.3 6-11 月份网衣附着藻类生物量的月际变化规律及优势种类 | 第56-57页 |
3.2.4 适温条件下黄斑篮子鱼对海头红的摄食能力及碳收支 | 第57-58页 |
3.2.5 黄斑篮子鱼在 6-11 月份的生长情况及对网衣清除效果的对比 | 第58-59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59-62页 |
第四章 凸壳肌蛤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水界面五项营养盐扩散通量的改变及对生物沉积物矿化的影响 | 第62-74页 |
4.1 材料及方法 | 第62-67页 |
4.1.1 材料 | 第62-63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4.1.3 计算方法 | 第64-66页 |
4.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66-67页 |
4.2 结果 | 第67-72页 |
4.2.1 凸壳肌蛤对沉积物-水界面五项营养盐扩散通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4.2.2 生物扰动对沉积物矿化速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4.2.3 不同温度下凸壳肌蛤的摄食生理 | 第69-70页 |
4.2.4 不同温度下凸壳肌蛤的代谢生理 | 第70-72页 |
4.2.5 不同温度下凸壳肌蛤的能量收支 | 第72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76页 |
硕士期间的文章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