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倒塌后钢框架加固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3页 |
1.1 钢框架加固的工程背景 | 第9页 |
1.2 钢框架加固方法的分类 | 第9-14页 |
1.2.1 微观裂纹修复 | 第10页 |
1.2.2 构件加固方法 | 第10-11页 |
1.2.3 节点加固方法 | 第11-13页 |
1.2.4 局部范围内的加固 | 第13-14页 |
1.3 钢框架加固的工程应用 | 第14-17页 |
1.4 钢框架加固的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1.4.1 相关工程试验 | 第18-19页 |
1.4.2 相关规范 | 第19-20页 |
1.4.3 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 第20-21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5.1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手段 | 第21-23页 |
第2章 局部倒塌后钢框架的检测分析与承载性能评估 | 第23-39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3-25页 |
2.2 事故现状与建模分析 | 第25-29页 |
2.2.1 外观检查 | 第25-27页 |
2.2.2 原设计复核计算 | 第27-28页 |
2.2.3 事故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2.3 结构整体承载性能评估 | 第29-38页 |
2.3.1 评估参考依据 | 第29页 |
2.3.2 振型分析 | 第29-30页 |
2.3.3 层间位移角 | 第30页 |
2.3.4 时程分析 | 第30-33页 |
2.3.5 规则性判断 | 第33页 |
2.3.6 钢柱性能评估 | 第33-34页 |
2.3.7 桁架梁性能评估 | 第34-38页 |
2.3.8 二层厂房部分结构 | 第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钢框架加固方案的比较分析 | 第39-47页 |
3.1 不同加固方案的技术评比 | 第39-43页 |
3.1.1 加固方法选择的考虑因素 | 第39-40页 |
3.1.2 三种加固方案对比 | 第40页 |
3.1.3 方案一:全钢焊接加固 | 第40-42页 |
3.1.4 方案二:钢柱外包混凝土加固 | 第42页 |
3.1.5 方案三:实腹梁替换桁架梁加固 | 第42-43页 |
3.2 性能评估以及经济指标分析 | 第43-45页 |
3.2.1 整体参数的性能评估及分析 | 第43-45页 |
3.2.2 经济指标分析 | 第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钢框架的加固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 | 第47-59页 |
4.1 桁架梁节点加固与有限元分析 | 第47-53页 |
4.1.1 原节点存在问题 | 第47-48页 |
4.1.2 节点加固方案的选择 | 第48页 |
4.1.3 节点端部焊缝计算 | 第48-49页 |
4.1.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9页 |
4.1.5 承载力分析 | 第49-51页 |
4.1.6 抗震性能分析 | 第51-53页 |
4.2 梁、柱构件的加固 | 第53-56页 |
4.2.1 桁架主梁的加固方案 | 第54-55页 |
4.2.2 柱子的加固方案 | 第55-56页 |
4.3 其他位置的加固 | 第56-57页 |
4.4 梁柱构件加固后结构建模计算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钢框架钢-混凝土组合加固法的计算与分析 | 第59-69页 |
5.1 钢-混凝土组合加固法技术特点 | 第59-61页 |
5.2 加固方案与计算 | 第61-66页 |
5.2.1 加固方案 | 第61-62页 |
5.2.2 施工阶段的计算 | 第62-63页 |
5.2.3 使用阶段的计算 | 第63-66页 |
5.3 加固后结构整体承载性能分析 | 第66-68页 |
5.3.1 层间位移角 | 第66-67页 |
5.3.2 时程分析 | 第67-68页 |
5.3.3 用钢量对比 | 第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