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钴基光电解水析氧复合阳极的低温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10-28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2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第12-14页
    1.3 析氧反应电化学基础第14-21页
        1.3.1 稳态极化(I-E)测试第16-17页
        1.3.2 循环伏安法(CV)第17-19页
        1.3.3 塔菲尔(Tafel)曲线第19页
        1.3.4 iR补偿第19-20页
        1.3.5 参比电极第20页
        1.3.6 缓冲溶液第20-21页
    1.4 制氢电解槽发展现状第21-23页
    1.5 析氧反应催化剂第23-26页
        1.5.1 碱性析氧反应催化剂第23-24页
        1.5.2 中性析氧反应催化剂第24-26页
    1.6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2章 层状双氢氧化物析氧催化剂的合成表征、电极组装和性能测试第28-51页
    2.1 本章引论第28-29页
    2.2 实验部分第29-32页
        2.2.1 实验材料第29-30页
        2.2.2 六边形钴-镍LDH的制备第30页
        2.2.3 复合电极的界面自组装法制备第30-32页
        2.2.4 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测试第32页
    2.3 钴-镍LDH的物相和形貌显微表征第32-39页
        2.3.1 XRD分析第33-34页
        2.3.2 FTIR光谱第34-35页
        2.3.3 沉积次数对电极厚度的影响第35页
        2.3.4 材料显微结构表征第35-39页
    2.4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39-47页
        2.4.1 循环伏安法研究第39-41页
        2.4.2 塔菲尔曲线测试第41-44页
        2.4.3 沉积层数对LDH循环伏安性能的影响第44页
        2.4.4 粗糙度因子电化学测试第44-46页
        2.4.5 计时电流测试第46-47页
    2.5 LDH组分构成对析氧性能的影响第47-50页
        2.5.1 LDH析氧催化机理分析第49-50页
    2.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3章 钴基氢氧化物的水热设计、合成、调控和析氧电催化性能测试第51-74页
    3.1 本章引论第51-52页
        3.1.1 水热反应合成法第51-52页
    3.2 实验部分第52-54页
        3.2.1 实验原材料第52页
        3.2.2 钴基氢氧化物的水热反应制备第52-53页
        3.2.3 钴基氢氧化物的样品表征第53页
        3.2.4 电极的组装第53页
        3.2.5 电催化性能表征第53-54页
    3.3 水热反应条件对钴基氢氧化物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4-62页
        3.3.1 空心海胆状钴基氢氧化物微观形貌表征第54-55页
        3.3.2 空心海胆状钴基氢氧化物物相和组成确定第55-56页
        3.3.3 钴基氢氧化物孔结构表征第56-57页
        3.3.4 前驱体组成对钴基氢氧化物微观形貌的影响第57页
        3.3.5 前驱体组成对钴基氢氧化物物相的影响第57-58页
        3.3.6 钴基氢氧化物水热合成反应机理第58页
        3.3.7 空心海胆状钴基氢氧化物的生长机理第58-60页
        3.3.8 不同形貌钴基氢氧化物析氧电催化性能研究第60-62页
    3.4 元素组成对钴基氢氧化物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2-68页
        3.4.1 元素组成对钴基氢氧化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影响第62-64页
        3.4.2 元素组成对钴基氢氧化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4-66页
        3.4.3 钴基氢氧化物OER电化学稳定性研究第66-67页
        3.4.4 钴基氢氧化物OER电催化原理第67-68页
    3.5 钴基化合物-硅纳米线阵列光电解水复合阳极的制备和测能测试第68-73页
        3.5.1 实验部分第69-70页
        3.5.2 复合电极的物相和形貌表征第70-71页
        3.5.3 复合电极光电催化OER性能表征第71-72页
        3.5.4 复合电极光电催化OER机理分析第72-73页
    3.6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4章 Au纳米颗粒修饰Co(OH)_2花圈状复合电极的制备和析氧电化学性能测试第74-89页
    4.1 Au纳米颗粒的合成和表征第74-76页
        4.1.1 实验原材料第74-75页
        4.1.2 Au纳米颗粒的制备第75页
        4.1.3 Au纳米颗粒的OER性能第75-76页
    4.2 Au纳米颗粒修饰Co(OH)_2复合电极的合成和表征第76-83页
        4.2.1 Au-Co(OH)_2 复合电极的制备第76-77页
        4.2.2 Au-Co(OH)_2 复合电极的物相表征第77-79页
        4.2.3 Au-Co(OH)_2 复合电极的显微形貌表征第79-81页
        4.2.4 Au-Co(OH)_2 纳米多级团簇的生长机理第81-83页
    4.3 Au-Co(OH)_2 复合电极析氧电催化性能研究第83-88页
        4.3.1 循环伏安测试第83-84页
        4.3.2 Tafel曲线测试第84-85页
        4.3.3 粗糙因子循环伏安测试第85-87页
        4.3.4 Au-Co(OH)_2 复合电极析氧稳定性研究第87-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5章 非晶KCoPO_4光电析氧复合阳极的制备和测试第89-108页
    5.1 实验部分第90-92页
        5.1.1 实验原材料第90-91页
        5.1.2 非晶KCPO的合成和表征第91页
        5.1.3 复合电极的组装第91-92页
        5.1.4 复合电极的光电化学测试第92页
    5.2 非晶KCPO的物化性能表征第92-98页
        5.2.1 XRD分析第92-93页
        5.2.2 FTIR光谱和拉曼光谱第93-94页
        5.2.3 材料显微结构表征第94-95页
        5.2.4 材料元素分析第95-96页
        5.2.5 孔结构表征和比表面积测试第96-98页
    5.3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98-102页
        5.3.1 制备方法对KCPO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99-100页
        5.3.2 复合电极粗糙因子循环伏安法测试第100-102页
        5.3.3 暗场电催化OER计时电流测试第102页
    5.4 KCPO复合电极光电催化OER性能表征第102-106页
        5.4.1 光学性能表征第102-104页
        5.4.2 光电化学性能表征第104-106页
    5.5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结论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cR和MIH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蜕壳过程中的相互调节机制研究
下一篇:房价波动与银行信贷关系的地域分层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