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概述 | 第11页 |
1.2 动车组调车作业的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动车组调车作业特点 | 第11-12页 |
1.2.2 动车组调车作业防护控制现状 | 第12-14页 |
1.3 动车组调车防护系统研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动车组调车防护系统功能及需求分析 | 第17-24页 |
2.1 基本需求 | 第17页 |
2.1.1 禁止信号防护 | 第17页 |
2.1.2 特殊地点防护 | 第17页 |
2.1.3 兼容性及可靠性 | 第17页 |
2.2 功能需求 | 第17-18页 |
2.2.1 整体功能要求 | 第17-18页 |
2.2.2 结构简捷化 | 第18页 |
2.2.3 系统逻辑设计要求 | 第18页 |
2.2.4 调车应答器功能 | 第18页 |
2.2.5 调车应答器报文 | 第18页 |
2.2.6 灯显信息的使用 | 第18页 |
2.2.7 设备供电功能 | 第18页 |
2.3 应用需求 | 第18-21页 |
2.3.1 调车信号机防护 | 第18-19页 |
2.3.2 进路兼调车信号机防护 | 第19页 |
2.3.3 固定停车位置防护 | 第19页 |
2.3.4 防不按规定位置停车 | 第19页 |
2.3.5 与列控系统车载设备兼容性 | 第19-20页 |
2.3.6 动态查询分析系统需求 | 第20页 |
2.3.7 应答器报文编辑软件需求 | 第20-21页 |
2.3.8 应答器报文写入工具需求 | 第21页 |
2.3.9 应答器报文读取工具需求 | 第21页 |
2.4 性能需求 | 第21-22页 |
2.4.1 报文接收速度需求 | 第21页 |
2.4.2 报文传输模块调制信号 | 第21-22页 |
2.4.3 报文传输模块报文 | 第22页 |
2.4.4 抗干扰 | 第22页 |
2.5 RAMS需求 | 第22-24页 |
2.5.1 可靠性 | 第22页 |
2.5.2 可用性 | 第22-23页 |
2.5.3 可维护性 | 第23页 |
2.5.4 安全性 | 第23-24页 |
第3章 动车调车防护系统设计 | 第24-37页 |
3.1 系统架构 | 第24-26页 |
3.1.1 系统原理 | 第24-25页 |
3.1.2 主要功能 | 第25页 |
3.1.3 调车应答器主要功能 | 第25-26页 |
3.1.4 信号采集单元主要功能 | 第26页 |
3.1.5 设备供电单元 | 第26页 |
3.2 技术特点 | 第26-28页 |
3.2.1 应答器报文编译 | 第26页 |
3.2.2 信号采集 | 第26-27页 |
3.2.3 逻辑判断电路 | 第27页 |
3.2.4 太阳能供电装置智能控制 | 第27-28页 |
3.3 调车应答器组 | 第28-32页 |
3.3.1 工作原理 | 第28-30页 |
3.3.2 原理框图 | 第30页 |
3.3.3 技术参数 | 第30-32页 |
3.4 信号采集单元 | 第32-33页 |
3.4.1 工作原理 | 第32页 |
3.4.2 处理逻辑 | 第32-33页 |
3.4.3 采集原理 | 第33页 |
3.4.4 技术参数 | 第33页 |
3.5 设备供电单元 | 第33-35页 |
3.5.1 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3.5.2 系统供电示意图 | 第34页 |
3.5.3 技术参数 | 第34-35页 |
3.6 变压器隔离信号采集单元(含供电) | 第35-37页 |
3.6.1 方案背景 | 第35页 |
3.6.2 工作原理 | 第35页 |
3.6.3 技术参数 | 第35-37页 |
第4章 动车调车防护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37-40页 |
4.1 可靠性设计 | 第37页 |
4.2 可用性设计 | 第37-38页 |
4.3 可维护性设计 | 第38页 |
4.4 故障-安全设计 | 第38-40页 |
第5章 信号处理及报文的研究 | 第40-48页 |
5.1 报文的研究 | 第40页 |
5.2 信号采集的研究 | 第40-42页 |
5.2.1 电流互感器方案 | 第41页 |
5.2.2 变压器方案 | 第41-42页 |
5.3 报文应用的研究 | 第42-43页 |
5.4 动车段(所)调车防护系统报文应用原则 | 第43-48页 |
5.4.1 报文功能定义 | 第43-45页 |
5.4.2 出站信号机应答器组[CZ] | 第45页 |
5.4.3 进路兼调车信号机应答器组[JL] | 第45-46页 |
5.4.4 列车进路上的调车信号机应答器组[DC] | 第46-47页 |
5.4.5 非列车进路上的调车信号机应答器组[DC] | 第47页 |
5.4.6 特殊场所的应答器组 | 第47页 |
5.4.7 应答器链接关系 | 第47-48页 |
第6章 隐患分析及安全措施 | 第48-51页 |
6.1 报文传输模块 | 第48-49页 |
6.1.1 接收不到能量信号,报文传输模块不能进入工作状态 | 第48页 |
6.1.2 接收能量信号过强,报文传输模块工作器件烧毁 | 第48页 |
6.1.3 持续接受能量信号低,报文传输模块不能进入工作状态 | 第48-49页 |
6.2 无源应答器 | 第49-50页 |
6.2.1 接收不到能量信号,无源应答器不能进入工作状态 | 第49页 |
6.2.2 接收能量信号过强,无源应答器工作器件烧毁 | 第49页 |
6.2.3 持续接受能量信号低,无源应答器不能进入工作状态 | 第49-50页 |
6.3 接口模块 | 第50-51页 |
6.3.1 采集不到信号机显示状态 | 第50页 |
6.3.2 采集不到信号机显示状态 | 第50页 |
6.3.3 采集到不正确的信号灯状态信息 | 第50-51页 |
第7章 样机测试及现场运用试验 | 第51-63页 |
7.1 系统功能试验 | 第51-54页 |
7.1.1 试验概况 | 第51页 |
7.1.2 试验环境 | 第51-52页 |
7.1.3 试验过程 | 第52-54页 |
7.1.4 试验结论 | 第54页 |
7.2 运用情况 | 第54-61页 |
7.2.1 试验与运用 | 第54-59页 |
7.2.2 数据跟踪 | 第59页 |
7.2.3 调车运用情况 | 第59-61页 |
7.3 注意事项 | 第61-63页 |
7.3.1 冒进信号停车 | 第61页 |
7.3.2 丢失应答器停车 | 第61-62页 |
7.3.3 动车组停车位置 | 第62页 |
7.3.4 日常维护 | 第62-6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