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一、引言 | 第8-14页 |
| (一)特殊的知识产权 | 第9-10页 |
| (二)司法实践中明确虚拟角色商品化权 | 第10-11页 |
| (三)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内涵 | 第11-14页 |
| 二、现有法律对虚拟角色保护的欠缺 | 第14-25页 |
| (一)著作权法保护及其不足 | 第14-17页 |
| 1.著作权法保护现状 | 第14-15页 |
| 2.著作权法保护的不足 | 第15-17页 |
| (二)商标法保护及其不足 | 第17-19页 |
| 1.商标法保护现状 | 第17-18页 |
| 2.商标法保护之不足 | 第18-19页 |
| (三)外观设计专利法保护及其不足 | 第19-20页 |
| 1.外观设计专利法保护现状 | 第19-20页 |
| 2.专利法保护之不足 | 第20页 |
| (四)人格权法保护及其不足 | 第20-22页 |
| 1.人格权法保护现状 | 第20-21页 |
| 2.人格权法保护的不足 | 第21-22页 |
| (五)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及其不足 | 第22-25页 |
| 1.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现状 | 第22-23页 |
| 2.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之不足 | 第23-25页 |
| 三、构建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必要性 | 第25-31页 |
| (一)主体——复杂而特殊 | 第25-27页 |
| 1.主体的分类 | 第25页 |
| 2. 主体的认定 | 第25-27页 |
| (二)客体——蕴含在虚拟角色之中的商誉 | 第27-29页 |
| (三)权利内容 | 第29-31页 |
| 四、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侵权判定 | 第31-43页 |
| (一)侵权主体与归责原则 | 第31-33页 |
| (二)侵权行为 | 第33-40页 |
| 1.混淆可能性 | 第33-37页 |
| 2.禁止联想 | 第37-39页 |
| 3 丑化 | 第39-40页 |
| (三)侵权阻却因素 | 第40-43页 |
| 1.“附带使用”(incidental use)的例外 | 第40页 |
| 2. 具有新闻价值的例外 | 第40-41页 |
| 3.权利穷竭 | 第41-43页 |
| 五、结语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