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培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4-51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第16-2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6-18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18-23页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第23-40页 |
(一) 由复杂性向社会复杂性研究迈进 | 第24-26页 |
(二) 社会心态和心态培育研究概览 | 第26-36页 |
(三) 研究趋势和研究述评 | 第36-40页 |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40-45页 |
(一) 基本思路的推进 | 第40-44页 |
(二) 研究方法的设定 | 第44-45页 |
四、内容结构与研究突破 | 第45-51页 |
(一) 内容结构铺设 | 第46-48页 |
(二) 研究创新之处 | 第48-51页 |
第一章 复杂社会:当下中国社会心态的生成场域 | 第51-114页 |
一、当下中国社会复杂性的总体概述 | 第51-76页 |
(一) 政治改革的复杂性 | 第52-57页 |
(二) 经济发展的复杂性 | 第57-62页 |
(三) 文化创新的复杂性 | 第62-66页 |
(四) 社会建设的复杂性 | 第66-72页 |
(五) 生态保护的复杂性 | 第72-76页 |
二、“复杂社会”理论的提出与确认 | 第76-107页 |
(一) 复杂社会的判定依据与总体特征 | 第77-88页 |
(二) 复杂社会的基本概念与本质内涵 | 第88-100页 |
(三) 复杂社会分析理论的优势性比较 | 第100-107页 |
三、复杂社会理论分析社会心态的构想 | 第107-114页 |
(一) 告别绝对化:社会心态的研究立场 | 第107-108页 |
(二) 拒绝简单化:树立复杂的逻辑思维 | 第108-110页 |
(三) 改变线性化:建构多元的分析视角 | 第110-111页 |
(四) 直面发展性:形成包容的审慎态度 | 第111-112页 |
(五) 探寻平衡态:培育和谐的社会心态 | 第112-114页 |
第二章 社会心态:复杂社会秩序维系的心理基调 | 第114-156页 |
一、社会心态的理论梳理 | 第114-133页 |
(一) 国外社会科学视阈下的社会心态 | 第114-122页 |
(二) 我国社会科学关照下的社会心态 | 第122-128页 |
(三) 马克思社会意识理论与社会心态 | 第128-133页 |
二、社会心态的基本要义 | 第133-151页 |
(一) 社会心态的本质内蕴 | 第134-139页 |
(二) 社会心态的形态特征 | 第139-143页 |
(三) 社会心态的内在结构 | 第143-147页 |
(四) 社会心态的功能效用 | 第147-151页 |
三、社会心态的秩序意义 | 第151-156页 |
(一) 冲突心态:复杂社会的总情绪 | 第151-153页 |
(二) 心态培育:复杂社会的新任务 | 第153-154页 |
(三) 共识秩序:复杂社会的总要求 | 第154-156页 |
第三章 复杂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的生成演变 | 第156-203页 |
一、复杂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的基本形式 | 第156-180页 |
(一) 感性心态与理性心态 | 第157-161页 |
(二) 消极心态与积极心态 | 第161-166页 |
(三) 逆反心态与平和心态 | 第166-170页 |
(四) 失衡心态与平衡心态 | 第170-175页 |
(五) 异化心态与健康心态 | 第175-180页 |
二、复杂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的演变轨迹 | 第180-203页 |
(一) 社会心态的产生过程与生成模式 | 第181-188页 |
(二) 社会心态的发展过程与嬗变模式 | 第188-193页 |
(三) 社会心态的离散过程与消解模式 | 第193-198页 |
(四) 社会心态的聚合过程与重构模式 | 第198-203页 |
第四章 复杂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的现实图景 | 第203-250页 |
一、复杂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的图景展现 | 第203-214页 |
(一) 社会认识层面的深化与偏差并存 | 第204-206页 |
(二) 社会情绪层面的理性与感性共生 | 第206-208页 |
(三) 价值观念层面的主导与多元互动 | 第208-210页 |
(四) 社会信仰层面的坚守与迷失同在 | 第210-212页 |
(五) 行为倾向层面的平和与偏激相映 | 第212-214页 |
二、复杂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的现实问题 | 第214-231页 |
(一) 社会幸福感的缺失 | 第215-217页 |
(二) 社会安全感的减弱 | 第217-219页 |
(三) 社会信任感的降低 | 第219-221页 |
(四) 社会公平感的质疑 | 第221-223页 |
(五) 社会认同感的消弱 | 第223-225页 |
(六) 社会成就感的虚无 | 第225-227页 |
(七) 社会价值观的紊乱 | 第227-228页 |
(八) 社会行为面的失序 | 第228-231页 |
三、复杂社会场域:社会心态问题的根源 | 第231-237页 |
(一) 精神需要与社会实践物化之间的矛盾 | 第232-234页 |
(二) 价值需求与人类理性扩张之间的矛盾 | 第234-235页 |
(三) 心智发展与社会现实宰制之间的矛盾 | 第235-237页 |
四、社会心态问题的滋生诱因 | 第237-250页 |
(一) 宏观层面:结构性失衡的影响 | 第237-240页 |
(二) 中观层面:系统性失调的制约 | 第240-244页 |
(三) 微观层面:整体性失联的诱发 | 第244-250页 |
第五章 复杂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培育的系统建构 | 第250-297页 |
一、社会心态培育的原则确认 | 第251-264页 |
(一) 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 | 第252-254页 |
(二)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依据 | 第254-257页 |
(三) 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方向 | 第257-259页 |
(四) 以思维的方式性变革为依托 | 第259-262页 |
(五) 以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为平台 | 第262-264页 |
二、社会心态培育的目标设定 | 第264-273页 |
(一) 和谐的社会心态的提出过程 | 第265-268页 |
(二) 和谐的社会心态的内在蕴含 | 第268-271页 |
(三) 和谐的社会心态的谱系架构 | 第271-273页 |
三、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选择 | 第273-297页 |
(一) 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 第274-283页 |
(二) 社会层面的系统建构 | 第283-291页 |
(三) 个体层面的素养提升 | 第291-297页 |
结论 筑造静谧的心灵港湾 | 第297-29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9-30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08-309页 |
致谢 | 第309-3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