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跨双曲拱桥的荷载试验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拱桥的主要特点、类型及发展历史 | 第12-19页 |
1.1.1 拱桥的主要特点 | 第12页 |
1.1.2 拱桥的主要类型 | 第12-13页 |
1.1.3 我国拱桥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1.1.4 双曲拱桥的构造特点 | 第16-18页 |
1.1.5 双曲拱桥的发展 | 第18-19页 |
1.2 桥梁检测及荷载试验 | 第19-22页 |
1.2.1 桥梁的检测评估 | 第19-20页 |
1.2.2 桥梁荷载试验及其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依托工程概况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25-39页 |
2.1 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方法 | 第25-30页 |
2.1.1 有限元方法概述 | 第25页 |
2.1.2 有限元方法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2.1.3 等参单元 | 第26-29页 |
2.1.4 有限元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 第29-30页 |
2.2 主桥有限元模型及计算结果 | 第30-39页 |
2.2.1 主桥线形测量结果 | 第30页 |
2.2.2 主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页 |
2.2.3 基本参数的设定 | 第30-32页 |
2.2.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32-39页 |
第三章 桥梁承载能力评定 | 第39-52页 |
3.1 桥梁承载能力评估方法 | 第39-41页 |
3.2 桥梁检测及方法 | 第41-43页 |
3.3 桥梁承载能力检算 | 第43-46页 |
3.4 双曲拱评估计算 | 第46-49页 |
3.5 荷载试验成果分析与评定 | 第49-52页 |
3.5.1 检验系数 | 第49-50页 |
3.5.2 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关系曲线 | 第50页 |
3.5.3 相对残余变形 | 第50页 |
3.5.4 动载性能 | 第50页 |
3.5.5 裂缝 | 第50-51页 |
3.5.6 基础沉降变位 | 第51页 |
3.5.7 荷载试验下的桥梁承载能力检算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主桥静载试验方案与分析 | 第52-67页 |
4.1 静载试验概述 | 第52页 |
4.2 静载试验方法 | 第52-54页 |
4.2.1 静载试验荷载 | 第52页 |
4.2.2 加载方式与分级加载 | 第52-53页 |
4.2.3 加载位置与加载工况 | 第53页 |
4.2.4 数据测试方法 | 第53-54页 |
4.2.5 数据处理及测试流程 | 第54页 |
4.3 静载试验内容及测试内容 | 第54-55页 |
4.3.1 静载试验内容 | 第54-55页 |
4.3.2 静载测试内容 | 第55页 |
4.4 静载试验测点布置 | 第55-59页 |
4.4.1 静载试验应力测点布置 | 第55-56页 |
4.4.2 静载试验挠度测点布置 | 第56页 |
4.4.3 静载试验各加载工况加载车辆布置 | 第56-59页 |
4.5 静载试验数据修正、评定与结果分析 | 第59-67页 |
4.5.1 静载试验数据修正 | 第59-60页 |
4.5.2 静载试验应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4.5.3 静载试验挠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4-67页 |
第五章 主桥动载试验方案与分析 | 第67-76页 |
5.1 动载试验概述 | 第67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67-69页 |
5.2.1 测试系统的选择 | 第67-68页 |
5.2.2 试验内容 | 第68-69页 |
5.2.3 动载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69页 |
5.3 试验及测试内容 | 第69-70页 |
5.4 试验测点布置 | 第70页 |
5.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5.5.1 试验分析方法 | 第70-71页 |
5.5.2 自振特性测试结果 | 第71-72页 |
5.5.3 激振测试结果 | 第72-76页 |
第六章 检测及荷载试验结论 | 第76-78页 |
6.1 检测评估结论 | 第76页 |
6.2 静载试验结论 | 第76页 |
6.3 动载试验结论 | 第76-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