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造桥机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国内外造桥机的发展方向 | 第14-15页 |
1.3 节段胶拼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SPZ2700/64 型腹式节段拼装造桥机技术方案设计 | 第17-27页 |
2.1 工程背景 | 第17页 |
2.2 SPZ2700/64 型腹式节段拼装造桥机总体技术方案 | 第17-18页 |
2.3 主要技术性能参数 | 第18-19页 |
2.4 造桥机系统基本结构构造 | 第19-22页 |
2.4.1 主桁系统 | 第19页 |
2.4.2 下托梁系统 | 第19页 |
2.4.3 前后端临时支腿 | 第19-22页 |
2.4.4 托轮系统及提梁龙门吊 | 第22页 |
2.5 造桥机施工作业 | 第22-26页 |
2.5.1 主要施工作业程序 | 第22-24页 |
2.5.2 具体节段拼装步骤 | 第24页 |
2.5.3 过孔作业方法说明 | 第24-26页 |
2.5.4 重要施工注意事项 | 第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造桥机系统及箱梁模拟 | 第27-41页 |
3.1 有限单元法 | 第27-28页 |
3.2 ANSYS有限元软件 | 第28-29页 |
3.3 ANSYS分析单元的选取 | 第29-32页 |
3.4 造桥机模型建立 | 第32-37页 |
3.4.1 定义材料和约束条件 | 第33页 |
3.4.2 荷载类型 | 第33-34页 |
3.4.3 主桁结构单元构造 | 第34-35页 |
3.4.4 下托梁处理 | 第35-36页 |
3.4.5 造桥机系统模型 | 第36-37页 |
3.5 预应力箱梁模拟 | 第37-39页 |
3.5.1 建模方法 | 第37页 |
3.5.2 预应力筋布置 | 第37-38页 |
3.5.3 建模过程 | 第38-39页 |
3.6 造桥机上架设箱梁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造桥机系统力学性能及稳定性分析 | 第41-54页 |
4.1 概述 | 第41页 |
4.2 造桥机主桁内力分析 | 第41-50页 |
4.2.1 上弦杆内力计算 | 第43-45页 |
4.2.2 下弦杆内力计算 | 第45-47页 |
4.2.3 斜腹杆内力计算 | 第47-50页 |
4.3 造桥机稳定性分析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造桥机节段胶拼过程中的线形控制 | 第54-90页 |
5.1 节段预制 | 第54-57页 |
5.1.1 施工方案 | 第54-55页 |
5.1.2 预制节段和模板的测量控制 | 第55-57页 |
5.2 造桥机初始线形设置 | 第57-62页 |
5.2.1 概述 | 第57-58页 |
5.2.2 不同工况下丝杠顶点挠度计算 | 第58-60页 |
5.2.3 造桥机初始线形 | 第60-62页 |
5.3 造桥机施工线形控制 | 第62-89页 |
5.3.1 线形控制步骤 | 第63-85页 |
5.3.2 调节过程总结 | 第85-87页 |
5.3.3 造桥机满载变形曲线 | 第87-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