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车辆运用、保养与检修论文--车辆检修、检修设备与列检自动化论文

基于图像技术的踏面缺陷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第9页
    1.2 轮对相关知识第9-11页
    1.3 踏面缺陷的原因与特征第11-12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5 论文的创新点第16页
    1.6 论文章节安排第16-18页
第二章 踏面缺陷检测方法第18-25页
    2.1 方案中的硬件构成第18-19页
    2.2 方案中硬件结构设计原理第19-20页
        2.2.1 完整踏面信息的获取方法第19-20页
        2.2.2 相机摆放位置的意义第20页
    2.3 硬件设备选择第20-22页
        2.3.1 接近开关传感器第20-21页
        2.3.2 相机类型的选择第21-22页
    2.4 镜头参数计算第22-24页
    2.5 图像处理部分设计第24-25页
第三章 图像预处理第25-36页
    3.1 踏面区域的粗提取第25-27页
    3.2 图像增强第27-30页
        3.2.1 Retinex理论第28页
        3.2.2 MSRCR原理第28-30页
    3.3 实验分析第30-36页
        3.3.1 雾霾天图像增强实验第30-33页
        3.3.2 弱光照图像增强实验第33-35页
        3.3.3 实验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踏面区域图像分割第36-51页
    4.1 传统分水岭算法原理第37-38页
    4.2 标记分水岭的介绍第38-41页
    4.3 改进的彩色图像的标记分水岭分割第41-51页
        4.3.1 彩色图像预处理第41-43页
        4.3.2 标记前景物体第43-45页
        4.3.3 标记背景物体第45-47页
        4.3.4 修改后图像的分水岭变换第47页
        4.3.5 从分水岭脊线图中提取出踏面区域第47-51页
第五章 踏面图像校正第51-64页
    5.1 图像校正技术第51-53页
    5.2 踏面区域几何校正第53-54页
    5.3 踏面区域的横坐标校正第54-58页
        5.3.1 逐行对踏面区域图像进行处理第54-57页
        5.3.2 横坐标进行重采样第57-58页
    5.4 踏面区域的纵坐标校正第58-59页
    5.5 实验分析第59-64页
        5.5.1 横坐标校正第60-61页
        5.5.2 纵坐标校正第61-62页
        5.5.3 实验结果分析第62-64页
第六章 踏面缺陷检测第64-75页
    6.1 踏面缺陷检测原理第64-65页
    6.2 底帽算法去除光照不均匀第65-66页
    6.3 利用信息熵判断踏面是否存在损伤第66-68页
    6.4 踏面粗分割第68-72页
        6.4.1 传统分裂合并方法第68-69页
        6.4.2 改进的分裂合并算法第69-70页
        6.4.3 实验分析第70-72页
    6.5 区域生长第72-75页
        6.5.1 区域生长方法介绍第72页
        6.5.2 区域生长方法的实现第72-7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5-77页
    7.1 工作总结第75-76页
    7.2 工作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致谢第80-8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跟踪和并网控制策略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容积卡尔曼滤波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