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技术的踏面缺陷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第9页 |
1.2 轮对相关知识 | 第9-11页 |
1.3 踏面缺陷的原因与特征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页 |
1.6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踏面缺陷检测方法 | 第18-25页 |
2.1 方案中的硬件构成 | 第18-19页 |
2.2 方案中硬件结构设计原理 | 第19-20页 |
2.2.1 完整踏面信息的获取方法 | 第19-20页 |
2.2.2 相机摆放位置的意义 | 第20页 |
2.3 硬件设备选择 | 第20-22页 |
2.3.1 接近开关传感器 | 第20-21页 |
2.3.2 相机类型的选择 | 第21-22页 |
2.4 镜头参数计算 | 第22-24页 |
2.5 图像处理部分设计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图像预处理 | 第25-36页 |
3.1 踏面区域的粗提取 | 第25-27页 |
3.2 图像增强 | 第27-30页 |
3.2.1 Retinex理论 | 第28页 |
3.2.2 MSRCR原理 | 第28-30页 |
3.3 实验分析 | 第30-36页 |
3.3.1 雾霾天图像增强实验 | 第30-33页 |
3.3.2 弱光照图像增强实验 | 第33-35页 |
3.3.3 实验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踏面区域图像分割 | 第36-51页 |
4.1 传统分水岭算法原理 | 第37-38页 |
4.2 标记分水岭的介绍 | 第38-41页 |
4.3 改进的彩色图像的标记分水岭分割 | 第41-51页 |
4.3.1 彩色图像预处理 | 第41-43页 |
4.3.2 标记前景物体 | 第43-45页 |
4.3.3 标记背景物体 | 第45-47页 |
4.3.4 修改后图像的分水岭变换 | 第47页 |
4.3.5 从分水岭脊线图中提取出踏面区域 | 第47-51页 |
第五章 踏面图像校正 | 第51-64页 |
5.1 图像校正技术 | 第51-53页 |
5.2 踏面区域几何校正 | 第53-54页 |
5.3 踏面区域的横坐标校正 | 第54-58页 |
5.3.1 逐行对踏面区域图像进行处理 | 第54-57页 |
5.3.2 横坐标进行重采样 | 第57-58页 |
5.4 踏面区域的纵坐标校正 | 第58-59页 |
5.5 实验分析 | 第59-64页 |
5.5.1 横坐标校正 | 第60-61页 |
5.5.2 纵坐标校正 | 第61-62页 |
5.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第六章 踏面缺陷检测 | 第64-75页 |
6.1 踏面缺陷检测原理 | 第64-65页 |
6.2 底帽算法去除光照不均匀 | 第65-66页 |
6.3 利用信息熵判断踏面是否存在损伤 | 第66-68页 |
6.4 踏面粗分割 | 第68-72页 |
6.4.1 传统分裂合并方法 | 第68-69页 |
6.4.2 改进的分裂合并算法 | 第69-70页 |
6.4.3 实验分析 | 第70-72页 |
6.5 区域生长 | 第72-75页 |
6.5.1 区域生长方法介绍 | 第72页 |
6.5.2 区域生长方法的实现 | 第72-7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