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 | 第16-42页 |
1.1 绪论 | 第16-17页 |
1.2 氧化锆概述 | 第17-20页 |
1.2.1 氧化锆的晶相结构 | 第18页 |
1.2.2 影响氧化锆晶相结构的因素 | 第18-19页 |
1.2.3 多级孔材料与多级孔氧化锆 | 第19-20页 |
1.3 多孔氧化锆的合成方法 | 第20-23页 |
1.3.1 表面活性剂法 | 第20-23页 |
1.3.2 非表面活性剂法 | 第23页 |
1.4 氧化锆孔材料的热稳定性 | 第23-24页 |
1.5 氧化锆孔材料的合成机理 | 第24-26页 |
1.6 氧化锆孔材料的催化应用 | 第26-29页 |
1.6.1 纯ZrO_2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26页 |
1.6.2 ZrO_2负载型催化剂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1.6.3 ZrO_2基催化剂上二氧化碳氧化乙苯脱氢的研究 | 第28-29页 |
1.7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9-31页 |
1.7.1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1.7.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42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42-50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2-43页 |
2.2 实验合成方法 | 第43-44页 |
2.3 实验表征手段 | 第44-46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 | 第44页 |
2.3.2 低温氮气吸脱附测试 | 第44页 |
2.3.3 热重-差热分析(TG-DSC) | 第44页 |
2.3.4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TEM) | 第44-45页 |
2.3.5 扫描电镜(SEM) | 第45页 |
2.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第45页 |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5页 |
2.3.8 固体核磁共振(27Al MAS NMR) | 第45页 |
2.3.9 CO_2吸附测试 | 第45页 |
2.3.10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第45页 |
2.3.11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 第45-46页 |
2.3.12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46页 |
2.4 催化性能评价 | 第46-48页 |
2.4.1 CO_2氧化乙苯脱氢反应 | 第46-47页 |
2.4.2 酯交换反应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多级孔氧化锆的制备 | 第50-58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页 |
3.2.1 氧化锆材料的合成 | 第51页 |
3.2.2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氧化锆材料孔结构的影响 | 第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3.3.1 TG-DSC分析 | 第51页 |
3.3.2 N2吸附-脱附分析 | 第51-53页 |
3.3.3 XRD分析 | 第53-54页 |
3.3.4 SEM分析 | 第54页 |
3.3.5 TEM分析 | 第54-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高热稳定性氧化锆材料的制备 | 第58-68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4.3.1 N2吸附-脱附分析 | 第59-62页 |
4.3.2 XRD分析 | 第62-63页 |
4.3.3 TEM分析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第五章 超微孔氧化铝-氧化锆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68-84页 |
5.1 引言 | 第68-6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9页 |
5.2.1 Al_2O_3-Zr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9页 |
5.2.2 样品的热稳定性评价 | 第69页 |
5.2.3 样品的水热稳定性评价 | 第6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8页 |
5.3.1 TG-DSC分析 | 第69-70页 |
5.3.2 XRD分析 | 第70页 |
5.3.3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70-71页 |
5.3.4 TEM分析 | 第71-72页 |
5.3.5 SEM-EDS分析 | 第72页 |
5.3.6 铝核磁分析 | 第72-73页 |
5.3.7 样品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73-77页 |
5.3.7.1 XRD分析 | 第74-75页 |
5.3.7.1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75-77页 |
5.3.8 样品的水热稳定性分析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第六章 Co/Al_2O_3-ZrO_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应用 | 第84-104页 |
6.1 引言 | 第84-85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8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9页 |
6.3.1 Co/Al_2O_3-ZrO_2催化剂的表征 | 第85-94页 |
6.3.1.1 载体的影响 | 第85-91页 |
6.3.1.1.1 不同载体的NH_3-TPD分析 | 第85-86页 |
6.3.1.1.2 催化剂的XRD表征结果 | 第86-87页 |
6.3.1.1.3 催化剂的氮吸附表征结果 | 第87-88页 |
6.3.1.1.4 催化剂的XPS表征结果 | 第88-89页 |
6.3.1.1.5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结果 | 第89-90页 |
6.3.1.1.6 催化剂的UV-Vis表征结果 | 第90-91页 |
6.3.1.1.7 催化剂的TEM表征结果 | 第91页 |
6.3.1.2 钴前驱盐的影响 | 第91-92页 |
6.3.1.3 钴负载量的影响 | 第92-94页 |
6.3.2 Co/Al_2O_3-ZrO_2催化剂的乙苯脱氢性能 | 第94-99页 |
6.3.2.1 载体的影响 | 第94-96页 |
6.3.2.2 钴前驱盐的影响 | 第96-97页 |
6.3.2.3 钴负载量的影响 | 第97页 |
6.3.2.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97-98页 |
6.3.2.5 反应气氛的影响 | 第98-9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第七章 超微孔氧化镁-氧化锆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柴油中的应用 | 第104-114页 |
7.1 引言 | 第104-105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05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09页 |
7.3.1 XRD分析 | 第105页 |
7.3.2 N2吸附-脱附分析 | 第105-107页 |
7.3.3 CO_2吸附分析 | 第107页 |
7.3.4 SEM-EDS分析 | 第107-108页 |
7.3.5 TEM分析 | 第108页 |
7.3.6 CO_2-TPD分析 | 第108-109页 |
7.4 酯交换催化活性 | 第109-11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第八章 总结、创新点与设想 | 第114-118页 |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5页 |
8.3 今后工作设想 | 第115-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0-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