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桩基负摩阻力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桩基负摩阻力的产生与特性 | 第9-10页 |
1.2.2 现场试验研究 | 第10页 |
1.2.3 模型试验研究 | 第10-11页 |
1.2.4 理论方法研究 | 第11-12页 |
1.2.5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2-13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深淤软土地区桩基受力特性理论分析 | 第15-29页 |
2.1 概述 | 第15页 |
2.2 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方法 | 第15-19页 |
2.2.1 中性点位置的确定 | 第15-17页 |
2.2.2 群桩负摩阻力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2.2.3 仰槐河桥群桩负摩阻力计算 | 第18-19页 |
2.3 桩体沉降计算方法 | 第19-27页 |
2.3.1 群桩沉降计算方法 | 第19-24页 |
2.3.2 仰槐河桥群桩基础沉降计算 | 第24-27页 |
2.4 群桩效应 | 第27-28页 |
2.4.1 桩侧阻力群桩效应 | 第27-28页 |
2.4.2 群桩沉降群桩效应 | 第28页 |
2.4.3 有效面积群桩效应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路堤荷载作用下桩基受力特性时间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29-51页 |
3.1 概述 | 第29页 |
3.2 单桩和群桩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29-34页 |
3.2.1 PLAXIS简介 | 第29页 |
3.2.2 土体本构关系选取 | 第29-31页 |
3.2.3 土体固结理论 | 第31页 |
3.2.4 PLAXIS中桩-土界面接触分析 | 第31-32页 |
3.2.5 数值模型建立 | 第32-34页 |
3.2.6 初始应力“K0过程” | 第34页 |
3.3 路基堆载作用下单桩的受力特性时间效应分析 | 第34-38页 |
3.3.1 单桩沉降时间效应分析 | 第34-35页 |
3.3.2 单桩中性点时间效应分析 | 第35-36页 |
3.3.3 单桩桩身轴力时间效应分析 | 第36-37页 |
3.3.4 单桩负摩阻力时间效应分析 | 第37-38页 |
3.4 路基堆载作用下群桩的受力特性时间效应分析 | 第38-47页 |
3.4.1 群桩沉降时间效应分析 | 第38-39页 |
3.4.2 群桩中性点时间效应分析 | 第39-40页 |
3.4.3 群桩桩身轴力时间效应分析 | 第40-43页 |
3.4.4 群桩负摩阻力时间效应分析 | 第43-45页 |
3.4.5 群桩效应 | 第45-46页 |
3.4.6 路基沉降的时间效应分析 | 第46-47页 |
3.5 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3.5.1 桩基下拉荷载对比 | 第47-48页 |
3.5.2 桩基沉降计算结果对比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复合地基路堤荷载作用下桩基受力特性时间效应分析 | 第51-77页 |
4.1 概述 | 第51页 |
4.2 仰槐河桥124 | 第51-56页 |
4.2.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51-52页 |
4.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52-53页 |
4.2.3 试验桩概况 | 第53-55页 |
4.2.4 桩身轴力计算 | 第55页 |
4.2.5 试验桩轴力分析 | 第55-56页 |
4.3 仰槐河桥124 | 第56-65页 |
4.3.1 土体孔隙压力随固结时间变化 | 第56-58页 |
4.3.2 124 | 第58-59页 |
4.3.3 124 | 第59-61页 |
4.3.4 124 | 第61-62页 |
4.3.5 群桩效应 | 第62-63页 |
4.3.6 桩基对道路沉降的影响 | 第63-65页 |
4.4 数值模拟与试验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4.5 不同路堤高度下的桩基受力特性 | 第66-70页 |
4.5.1 不同路堤高度土体孔隙压力变化 | 第67页 |
4.5.2 不同路堤高度的沉降变化 | 第67-69页 |
4.5.3 不同路堤高度的桩侧摩阻力变化 | 第69-70页 |
4.6 地下水位下降1m、3m桩基受力特性 | 第70-75页 |
4.6.1 地基孔隙压力变化 | 第70-71页 |
4.6.2 沉降特性变化 | 第71-72页 |
4.6.3 桩身轴力变化 | 第72-74页 |
4.6.4 桩侧摩阻力变化 | 第74-7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