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技术论文

多孔调湿材料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4 论文结构第11-12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2-41页
    2.1 多孔调湿材料热湿传递基本理论第12-19页
        2.1.1 传热学基本理论第12-13页
        2.1.2 湿传递基本理论第13-17页
        2.1.3 热湿耦合传递基本理论第17-19页
    2.2 多孔调湿材料热湿计算模型第19-24页
        2.2.1 热湿空气流动耦合模型(HAM)第20-22页
        2.2.2 有效湿容模型(EC)第22-23页
        2.2.3 有效湿渗透模型(EMPD)第23-24页
    2.3 常用建筑热湿环境模拟软件介绍第24-29页
    2.4 多孔调湿材料湿缓冲性能评价参数第29-32页
    2.5 湿缓冲值(MBV)第32-37页
    2.6 国内研究现状第37-40页
    2.7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多孔调湿材料及其热湿计算模型适用性分析第41-64页
    3.1 辐射式空调系统(不除湿)工况第41-52页
        3.1.1 模型建立第41-46页
        3.1.2 模型验证第46-48页
        3.1.3 案例分析第48-50页
        3.1.4 结果讨论第50-52页
    3.2 对流式空调系统(可除湿)工况第52-62页
        3.2.1 模型验证第52-53页
        3.2.2 案例分析第53-59页
            3.2.2.1 湿热气候(以南京为例)第53-55页
            3.2.2.2 温和气候(以巴黎为例)第55-57页
            3.2.2.3 干热气候(以菲尼克斯为例)第57-59页
        3.2.3 结果讨论第59-62页
            3.2.3.1 EnergyPlus不同热湿计算模型适用性分析第60-61页
            3.2.3.2 多孔调湿材料在对流式空调系统中的适用性分析第61-62页
    3.3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湿缓冲现象及湿缓冲值研究第64-76页
    4.1 实验试样制备第64-67页
    4.2 实验方法第67-69页
    4.3 实验装置第69-70页
    4.4 实验内容第70-71页
    4.5 实验数据第71-73页
    4.6 实验数据分析第73-74页
        4.6.1 相对湿度区间对湿缓冲值的影响第73-74页
        4.6.2 环境温度对湿缓冲值的影响第74页
    4.7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6-80页
    5.1 本文主要结论第76-77页
    5.2 本研究不足及展望第77-80页
致谢第80-8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82-88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88-90页
附录1 饱和盐溶液标准平衡相对湿度(HFP)对照表第90-91页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芳香多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下一篇:新型对称含咔唑类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