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表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5页 |
1.1 多氯联苯性质、控制及修复技术概述 | 第19-22页 |
1.1.1 多氯联苯的性质 | 第19-20页 |
1.1.2 多氯联苯的使用 | 第20页 |
1.1.3 多氯联苯的控制 | 第20页 |
1.1.4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修复方法 | 第20-22页 |
1.2 表面活性剂简介 | 第22-27页 |
1.2.1 表面活性剂定义 | 第22-23页 |
1.2.2 生物表面活性剂定义及特点 | 第23页 |
1.2.3 生物表面活性剂举例 | 第23-27页 |
1.3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第27-31页 |
1.3.1 表面活性剂应用于日常生活 | 第27页 |
1.3.2 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技术 | 第27-28页 |
1.3.3 表面活性剂应用于多氯联苯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3.4 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于土壤污染修复的优缺点 | 第30-31页 |
1.4 混合菌剂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1.4.1 混合菌剂修复技术简介 | 第31页 |
1.4.2 混合菌剂应用于有机污染修复 | 第31-33页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二章 不同生物表面活性剂促进土壤中多氯联苯降解的效果比较 | 第35-4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2.1.1 生物表面活性剂 | 第36页 |
2.1.2 仪器与装置 | 第36-37页 |
2.1.3 供试土壤与试剂 | 第37-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2.2.1 实验步骤 | 第38-40页 |
2.2.2 分析检测方法 | 第40-41页 |
2.2.3 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2.3.1 植物源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多氯联苯总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2 微生物源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多氯联苯总量的影响 | 第44页 |
2.3.3 生物原料合成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多氯联苯总量的影响 | 第44页 |
2.3.4 类表面活性剂物质对土壤中多氯联苯总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5 各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低氯代和高氯代多氯联苯的影响 | 第45-46页 |
2.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产表面活性剂菌促进水相中多氯联苯微生物降解 | 第47-7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8-51页 |
3.1.1 菌体 | 第48-49页 |
3.1.2 仪器与装置 | 第49页 |
3.1.3 试剂与溶液配制 | 第49-5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1-61页 |
3.2.1 实验步骤 | 第51-56页 |
3.2.2 分析检测方法 | 第56-60页 |
3.2.3 统计分析 | 第60-6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1-71页 |
3.3.1 铜绿假单胞菌促进赤红球菌降解多氯联苯 | 第61-64页 |
3.3.2 多氯联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与活性影响 | 第64-67页 |
3.3.3 供试菌株对多氯联苯及鼠李糖脂利用能力 | 第67-71页 |
3.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产表面活性剂菌促进土壤中多氯联苯微生物降解 | 第72-80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72-73页 |
4.1.1 菌体 | 第72页 |
4.1.2 仪器与装置 | 第72页 |
4.1.3 供试土壤与试剂 | 第72-7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4.2.1 实验步骤 | 第73-74页 |
4.2.2 分析检测方法 | 第74页 |
4.2.3 统计分析 | 第7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4.3.1 低氯代多氯联苯降解情况 | 第74-77页 |
4.3.2 高氯代多氯联苯降解情况 | 第77-79页 |
4.4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80-81页 |
5.2 创新点 | 第81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作者简历 | 第91页 |
攻读项士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第91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荣誉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