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课题来源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4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4-15页
    1.6 创新点第15-17页
第2章 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概述第17-32页
    2.1 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环境第17-20页
        2.1.1 新旧建筑与小区特点第17-18页
        2.1.2 建设要求第18页
        2.1.3 工程材料的性能第18-20页
    2.2 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调研案例简介第20-22页
        2.2.1 温岭市东部新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第20-21页
        2.2.2 镇江市老城区海绵城市改造项目第21-22页
    2.3 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质量问题及控制第22-25页
        2.3.1 设计质量问题第22-23页
        2.3.2 设计质量控制措施第23-25页
    2.4 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第25-31页
        2.4.1 施工质量问题第25-29页
        2.4.2 施工质量问题控制措施第29-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第32-46页
    3.1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的实现第32-34页
        3.1.1 工程质量控制的一般流程第32-33页
        3.1.2 工程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的构建第33-34页
    3.2 各项海绵城市设施的工程质量的协同控制第34-44页
        3.2.1 雨水花园工程质量协同控制第35-37页
        3.2.2 透水铺装工程质量协同控制第37-39页
        3.2.3 生态屋顶工程质量协同控制第39-41页
        3.2.4 生态草沟工程质量协同控制第41-43页
        3.2.5 渗透湿塘工程质量协同控制第43-44页
    3.3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质量协同控制的量化分析第46-63页
    4.1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质量协同控制的量化方法第46-51页
        4.1.1 协同控制的量化分析第46页
        4.1.2 协同控制点的权重求值方法第46-47页
        4.1.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第47-51页
    4.2 各项海绵城市设施协同控制点的权重分析第51-62页
        4.2.1 雨水花园协同控制点的权重分析第52-54页
        4.2.2 透水铺装协同控制点的权重分析第54-56页
        4.2.3 生态屋顶协同控制点的权重分析第56-58页
        4.2.4 生态草沟协同控制点的权重分析第58-60页
        4.2.5 渗透湿塘协同控制点的权重分析第60-62页
    4.3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案例分析第63-69页
    5.1 项目概况第63-64页
    5.2 海绵城市设施工程质量协同控制的应用第64-68页
        5.2.1 协同控制过程第64-66页
        5.2.2 最终评价得分第66-67页
        5.2.3 协同控制结果分析第67-68页
    5.3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6章 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质量协同控制的应用探讨第69-73页
    6.1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质量协同控制的优势与不足第69-71页
        6.1.1 建设工程质量协同控制的优势第69-70页
        6.1.2 建设工程质量协同控制的不足第70-71页
    6.2 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方式第71-72页
        6.2.1 动态的工程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第71页
        6.2.2 结合传统的工程质量控制方法第71-72页
        6.2.3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推行第72页
    6.3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73-76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第73-74页
    7.2 后续工作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附录第79-82页
致谢第82-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弗里德赖希氏共济失调病人神经元丢失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预胞腔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