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弄如日金矿原生晕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0页 |
1.1 研究区概况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矿区勘查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16页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9页 |
1.6 取得主要成果 | 第19-20页 |
第2章 研究背景 | 第20-67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1页 |
2.2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1-31页 |
2.2.1 地层 | 第21-23页 |
2.2.1.1 林布宗组(J_3K_1l) | 第23页 |
2.2.1.2 第四系 | 第23页 |
2.2.2 构造 | 第23-26页 |
2.2.2.1 南矿段构造破碎带 | 第24-25页 |
2.2.2.2 北矿段构造破碎带 | 第25-26页 |
2.2.3 岩浆岩 | 第26-28页 |
2.2.3.1 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ηγK2) | 第26-27页 |
2.2.3.2 晚白垩世钾长花岗岩(ξγK2) | 第27页 |
2.2.3.3 中新世二长花岗斑岩(ηγπN1) | 第27页 |
2.2.3.4 细晶脉岩 | 第27-28页 |
2.2.4 地球化学特征 | 第28-31页 |
2.2.4.1 面积性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 第29-30页 |
2.2.4.2 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测量 | 第30-31页 |
2.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1-67页 |
2.3.1 矿体特征 | 第31-33页 |
2.3.2 矿石特征 | 第33-35页 |
2.3.3 蚀变 | 第35-67页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67-71页 |
3.1 样点设计与布置 | 第67-69页 |
3.2 样品采集方法 | 第69页 |
3.3 元素选择与测试 | 第69-71页 |
第4章 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第71-99页 |
4.1 数据结构特征 | 第71-81页 |
4.1.1 数据分布特征 | 第71-76页 |
4.1.2 元素组合特征 | 第76-81页 |
4.1.2.1 相关分析 | 第76-78页 |
4.1.2.2 聚类分析 | 第78-79页 |
4.1.2.3 因子分析 | 第79-81页 |
4.2 原生晕异常特征 | 第81-91页 |
4.2.1 背景值和异常下限确定方法简介 | 第81-87页 |
4.2.1.1 经典统计学方法 | 第81-83页 |
4.2.1.2 分形法 | 第83-85页 |
4.2.1.3 EDA稳健统计法 | 第85-87页 |
4.2.2 元素异常下限确定 | 第87页 |
4.2.3 23~ | 第87-91页 |
4.3 原生晕垂向分带序列 | 第91-99页 |
4.3.1 分带序列计算方法简介 | 第91-93页 |
4.3.1.1 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 | 第91-92页 |
4.3.1.2 改良后的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 | 第92-93页 |
4.3.1.3 浓集重心法 | 第93页 |
4.3.2 分带序列计算 | 第93-97页 |
4.3.3 垂向分带特征 | 第97-99页 |
第5章 建模与找矿预测 | 第99-103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