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沥青路面热反射水性涂层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太阳热反射涂层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沥青路面热反射涂层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6页
第二章 涂层基体材料制备研究第16-38页
    2.1 涂层基体材料概述第16-17页
    2.2 水性环氧树脂涂层第17页
    2.3 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制备第17-23页
        2.3.1 合成原理第18页
        2.3.2 制备材料第18页
        2.3.3 制备仪器与装置第18-19页
        2.3.4 合成步骤第19页
        2.3.5 固化剂乳液性能测试方法第19-20页
        2.3.6 制备影响因素分析第20-23页
        2.3.7 自制固化剂性能参数第23页
    2.4 水性环氧树脂乳液制备第23-33页
        2.4.1 环氧树脂乳液制备方法第23-25页
        2.4.2 制备材料第25页
        2.4.3 制备仪器与装置第25页
        2.4.4 合成步骤第25-26页
        2.4.5 环氧树脂乳液测试方法第26页
        2.4.6 制备影响因素分析第26-31页
        2.4.7 相反转点的测定第31-32页
        2.4.8 环氧树脂乳液的技术指标第32-33页
    2.5 环氧树脂涂膜性能研究第33-37页
        2.5.1 涂膜强度研究第33-35页
        2.5.2 涂膜粘附力研究第35-36页
        2.5.3 耐水性的测定第36-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沥青路面热反射涂层降温性能研究第38-62页
    3.1 沥青路面光热原理分析第38-41页
        3.1.1 热平衡的基本原理第38-39页
        3.1.2 沥青路面的光热环境第39-41页
        3.1.3 沥青路面热平衡方程第41页
    3.2 沥青路面反射涂层降温影响因素分析第41-43页
        3.2.1 成膜物质第41-42页
        3.2.2 颜料第42页
        3.2.3 其它填料第42-43页
        3.2.4 其他助剂第43页
    3.3 涂层降温性能实验装置设计第43-45页
        3.3.1 实验原理第43页
        3.3.2 实验仪器第43-45页
    3.4 涂层降温性能实验内容第45-48页
        3.4.1 制作车辙板试件第45-48页
        3.4.2 反射涂层涂刷第48页
        3.4.3 试件摆放及传感器布设第48页
        3.4.4 实验测试第48页
    3.5 涂层基体降温性能试验第48-49页
    3.6 升温过程测试结果及分析第49-57页
        3.6.1 实验温度测试结果第50-53页
        3.6.2 颜料体积浓度第53-54页
        3.6.3 玻璃微珠第54-55页
        3.6.4 机制砂第55-57页
        3.6.5 表层和底层温度值差异对比第57页
    3.7 降温过程测试结果及分析第57-60页
    3.8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沥青路面热反射涂层的路用性能研究第62-66页
    4.1 抗滑性能第62-63页
        4.1.1 测试步骤第62页
        4.1.2 测试结果分析第62-63页
    4.2 粘附性能第63-64页
    4.3 耐久性第64-65页
        4.3.1 耐水性测试第64页
        4.3.2 耐酸、碱测试第64-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沥青路面反射涂层抗车辙性能第66-72页
    5.1 车辙病害概述第66页
    5.2 沥青路面车辙变化有限元分析第66-69页
        5.2.1 沥青路面材料参数第66-67页
        5.2.2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67-68页
        5.2.3 施加荷载及边界条件第68-69页
    5.3 模拟计算结果第69-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结论第72-73页
    6.2 进一步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分析研判机制研究--以广东省潮州市为例
下一篇: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评价及其改进策略研究--以甘肃省人民医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