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8-9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1-12页 |
1.3 关键词释义 | 第12页 |
1.3.1 宜居 | 第12页 |
1.3.2 宜居乡村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的案例概述 | 第14-28页 |
2.1 盘锦市基本概况 | 第14-15页 |
2.2 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总体规划 | 第15-17页 |
2.2.1 宜居乡村建设指导思想 | 第15-16页 |
2.2.2 宜居乡村建设工作原则 | 第16页 |
2.2.3 宜居乡村建设保障措施 | 第16-17页 |
2.3 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现状 | 第17-24页 |
2.3.1 全力做好宜居乡村建设规划 | 第17页 |
2.3.2 全力推进环境治理工程 | 第17-20页 |
2.3.3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第20-22页 |
2.3.4 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工程 | 第22-23页 |
2.3.5 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工程 | 第23页 |
2.3.6 全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建设工程 | 第23-24页 |
2.4 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的成效分析 | 第24-28页 |
2.4.1 村屯环境根本改善 | 第24-26页 |
2.4.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 第26页 |
2.4.3 村屯公共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 第26-27页 |
2.4.4 宜居乡村建设促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 | 第27-28页 |
3 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的案例分析 | 第28-41页 |
3.1 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 第28-31页 |
3.1.1 理论依据 | 第28-29页 |
3.1.2 国内外实践经验借鉴 | 第29-31页 |
3.2 协同治理视角下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的模式分析 | 第31-35页 |
3.2.1 协同治理的多元化主体 | 第31-33页 |
3.2.2 协同治理的宏观结构 | 第33-34页 |
3.2.3 协同治理的微观结构 | 第34-35页 |
3.3 协同治理视角下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的经验总结 | 第35-37页 |
3.3.1 政府主导为宜居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 第35-36页 |
3.3.2 规划引领为宜居乡村建设提供准确方向 | 第36页 |
3.3.3 多方参与为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 第36-37页 |
3.3.4 长效管理为宜居乡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 第37页 |
3.4 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3.4.1 建设资金供给能力不足 | 第37-39页 |
3.4.2 农村二、三产业仍较为薄弱 | 第39页 |
3.4.3 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第39页 |
3.5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1页 |
3.5.1 农村投融资渠道没有充分挖掘 | 第39页 |
3.5.2 产业层次低且结构不合理 | 第39-40页 |
3.5.3 农民主动参与性不强 | 第40-41页 |
4 完善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的对策及推广建议 | 第41-47页 |
4.1 完善宜居乡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 第41-44页 |
4.1.1 拓宽宜居乡村建设资金的投融资渠道 | 第41-42页 |
4.1.2 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产业多元化 | 第42-43页 |
4.1.3 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 | 第43-44页 |
4.2 借鉴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模式所需具备的条件 | 第44-45页 |
4.2.1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盘锦相当 | 第44-45页 |
4.2.2 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大 | 第45页 |
4.3 推广宜居乡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45-47页 |
4.3.1 加强组织机构保障 | 第45页 |
4.3.2 科学规划编制 | 第45-46页 |
4.3.3 监督政策的贯彻执行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