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昆仑关关公信仰民俗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昆仑关关公信仰的环境和历史演变 | 第15-24页 |
第一节 昆仑关关公信仰的环境 | 第16-19页 |
一、昆仑关的自然环境 | 第16-17页 |
二、昆仑关的人文环境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昆仑关关公信仰的历史演变 | 第19-24页 |
一、兴起 | 第20-21页 |
二、繁盛 | 第21-22页 |
三、衰落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昆仑关关公信仰的表现形态 | 第24-35页 |
第一节 与关公信仰相关的传说 | 第24-28页 |
一、“狄、侬大战”型 | 第24-25页 |
二、“关公磨大刀”型 | 第25-26页 |
三、显灵、灵验传说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关公信仰的显性空间:关公庙 | 第28-30页 |
一、关公庙的历史变迁 | 第28-29页 |
二、地位和影响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关公信仰的祭祀活动 | 第30-35页 |
一、关公磨刀诞的仪式过程 | 第30-33页 |
二、春节祭祀 | 第33页 |
三、日常酬神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昆仑关关公信仰的文化特色 | 第35-43页 |
第一节 历史文化的呈现 | 第35-37页 |
一、民族融合 | 第35-36页 |
二、世俗化发展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稻作文化的浸润 | 第37-38页 |
一、口头创作中的稻作意识 | 第38页 |
二、祭祀活动中的稻作意识 | 第38页 |
第三节 自然崇拜与巫傩文化的互渗 | 第38-41页 |
一、自然崇拜 | 第39-40页 |
二、巫傩文化 | 第40-41页 |
第四节 歌圩文化的渗透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昆仑关关公信仰的信仰群体心理及社会功能 | 第43-48页 |
第一节 昆仑关关公信仰的信仰群体心理 | 第43-45页 |
一、关公信仰的信仰群体 | 第43页 |
二、关公信仰的心理成因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昆仑关关公信仰的社会功能 | 第45-48页 |
一、社会整合功能 | 第45-46页 |
二、心理调节功能 | 第46页 |
三、教化功能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昆仑关关公信仰的现实意义和重构建议 | 第48-55页 |
第一节 现实意义 | 第48-50页 |
一、传承文化,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 第48-49页 |
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 | 第49-50页 |
三、有利于推动昆仑关景区的旅游发展 | 第50页 |
第二节 重构的积极因素 | 第50-52页 |
一、内在因素 | 第50-51页 |
二、外在因素 | 第51-52页 |
第三节 重构的引导建议 | 第52-55页 |
一、政策引导 | 第52-53页 |
二、学术研究 | 第53页 |
三、修建武庙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72页 |
附录一:主要访谈对象一览表 | 第58-59页 |
附录二:调研札记 | 第59-69页 |
附录三:调查图片集锦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