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8-12页 |
一、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界定与范畴 | 第8-9页 |
二、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2页 |
第一章 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的历史发展及创作现状 | 第12-21页 |
第一节 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的起步与发展 | 第12-16页 |
一、早期的“形象化政论”风格 | 第12-13页 |
二、纪实美学的兴起 | 第13-15页 |
三、戏剧美学的崛起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现状 | 第16-21页 |
一、精品化与国际化的品质追求 | 第16-18页 |
二、产业化与类型化的商业选择 | 第18-19页 |
三、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双重接受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新世纪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的艺术风格表现 | 第21-30页 |
第一节 戏剧风格与技术美学的突破 | 第21-26页 |
一、题材开掘上的故事性与悬疑化 | 第21-23页 |
二、叙事态度上的奇观化与碎片化 | 第23-25页 |
三、虚拟与真实:情景再现与数字技术的应用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纪实性、民族性与诗意性的追求 | 第26-30页 |
一、坚持真实,寻找家园 | 第27-28页 |
二、民族影像,诗话意象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新世纪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艺术风格生成的原因 | 第30-39页 |
第一节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合谋:从“膜拜”到“消费” | 第30-35页 |
一、文化的再启蒙者:学界精英文化 | 第31-32页 |
二、文化的后消费者: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 第32-34页 |
三、意识形态的隐性表达者:精英文化与官方文化的合谋 | 第34-35页 |
第二节 “身份”的寻找与重建:从“刻板印象”到“可爱中国” | 第35-39页 |
一、对抗“东方主义”,寻找失落的身份 | 第36-37页 |
二、构建“文化强国”,寻回文化自信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新世纪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的价值、问题及未来走向 | 第39-51页 |
第一节 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的价值 | 第39-44页 |
一、用影像寻找民族的文化记忆 | 第39-41页 |
二、用历史诉说当代中国的变化 | 第41-42页 |
三、改善媒介文化生态,打造媒介文化带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一、娱乐至死之下的历史失真危机 | 第44-45页 |
二、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贴现”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的未来走向 | 第47-51页 |
一、坚持真实的底线,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 第48-49页 |
二、坚持精品化路线,本土话语与国际表达相结合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一、国内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二、国外参考文献 | 第54页 |
三、期刊论文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