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耕地 | 第18页 |
2.1.2 耕地保护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2.1 耕地稀缺理论 | 第19-20页 |
2.2.2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4页 |
第3章 盘锦市耕地保护的现状及现状分析 | 第24-35页 |
3.1 盘锦市耕地保护取得的成效 | 第24-27页 |
3.1.1 研究区域范围 | 第24-25页 |
3.1.2 耕地情况 | 第25-26页 |
3.1.3 盘锦市耕地保护的具体情况 | 第26-27页 |
3.2 盘锦市耕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1页 |
3.2.1 耕地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 | 第27-28页 |
3.2.2 耕地抛荒问题日益严重 | 第28-29页 |
3.2.3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逐年增加 | 第29-30页 |
3.2.4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坏 | 第30页 |
3.2.5 耕地后备资源日益减少 | 第30-31页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3.3.1 耕地保护意识淡薄 | 第31-32页 |
3.3.2 农村劳动力缺乏 | 第32页 |
3.3.3 经济发展导致非农建设用地增加 | 第32-33页 |
3.3.4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不完善 | 第33页 |
3.3.5 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 第33-35页 |
第4章 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区耕地保护的经验借鉴 | 第35-42页 |
4.1 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区耕地保护的概况 | 第35-39页 |
4.1.1 国外耕地保护的概况 | 第35-37页 |
4.1.2 国内其它地区耕地保护的概况 | 第37-39页 |
4.2 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耕地保护的经验启示 | 第39-42页 |
4.2.1 加大对违法侵占耕地的处罚力度 | 第40页 |
4.2.2 促使农业产业化 | 第40-41页 |
4.2.3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 第41-42页 |
第5章 盘锦市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 第42-48页 |
5.1 强化政府和农户的耕地保护意识 | 第42-43页 |
5.1.1 发挥政府在耕地保护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 第42页 |
5.1.2 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 第42-43页 |
5.2 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土地流转经营 | 第43-44页 |
5.2.1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 第43页 |
5.2.2 健全土地流转经营制度 | 第43-44页 |
5.2.3 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 | 第44页 |
5.3 协调经济发展与节约集约用地的关系 | 第44-45页 |
5.3.1 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 第44-45页 |
5.3.2 建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45页 |
5.4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第45-46页 |
5.4.1 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以优化农田水利设施 | 第45-46页 |
5.4.2 重视水利设施的定期维护及监管 | 第46页 |
5.5 合理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 | 第46-48页 |
5.5.1 开发复垦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 第46页 |
5.5.2 引入竞争、奖励机制 | 第46-47页 |
5.5.3 培养科技人才,引进先进技术 | 第47页 |
5.5.4 建立监督机构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