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煤焦油加工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 高附加值沥青产品对原料要求 | 第13-19页 |
1.2.1 浸渍剂沥青 | 第13-15页 |
1.2.2 粘结剂沥青(核石墨) | 第15-17页 |
1.2.3 能源炭材料对精制沥青要求 | 第17-19页 |
1.2.4 中间相沥青 | 第19页 |
1.3 净化煤焦油脱除喹啉不溶物(QI)的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煤焦油过滤法 | 第19-20页 |
1.3.2 溶剂沉降法 | 第20页 |
1.3.3 溶剂絮凝法 | 第20页 |
1.3.4 溶剂离心法 | 第20-21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1-23页 |
1.4.1 本课题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3-27页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23-25页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3-25页 |
2.2 样品表征 | 第25-27页 |
2.2.1 煤焦油及原料溶剂油的表征 | 第25页 |
2.2.2 煤焦油QI的表征 | 第25-27页 |
第3章 煤焦油中QI的存在形式以及与溶剂作用机理研究 | 第27-51页 |
3.1 煤焦油QI的组成 | 第27-33页 |
3.1.1 QI的有机物元素分析 | 第27页 |
3.1.2 QI热重分析 | 第27-28页 |
3.1.3 QI的EDS分析 | 第28-29页 |
3.1.4 QI的红外分析 | 第29页 |
3.1.5 QI的XPS分析 | 第29-33页 |
3.2 煤焦油和溶剂的组分分析 | 第33-42页 |
3.2.1 煤焦油以及各溶剂油的GC/MS分析 | 第33-39页 |
3.2.2 煤焦油及溶剂油的氢核磁分析 | 第39-41页 |
3.2.3 煤焦油及溶剂油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3.3 煤焦油/溶剂油混合体系流变性能研究 | 第42-49页 |
3.3.1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3.3.2 不同体系粘温曲线测定 | 第42-45页 |
3.3.3 煤焦油粘度模型分析 | 第45-49页 |
3.4 煤焦油和混合溶剂作用机理研究 | 第49-51页 |
第4章 重力沉降脱除煤焦油QI及QI沉降特性研究 | 第51-75页 |
4.1 煤焦油QI沉降原理 | 第51-52页 |
4.2 天平称重法研究QI沉降特性 | 第52-56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4.2.2 乙二醇体系模拟沉降实验 | 第53-55页 |
4.2.3 煤焦油体系模拟沉降实验 | 第55-56页 |
4.3 模拟体系观察法研究QI沉降特性 | 第56-63页 |
4.3.1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4.3.2 煤焦油和煤沥青QI粒度分布 | 第56-57页 |
4.3.3 煤沥青QI沉降澄清液高度随时间变化关系 | 第57-59页 |
4.3.4 煤焦油QI沉降澄清液随时间变化关系 | 第59-63页 |
4.3.5 天平称重法和模拟观察法的结果比较 | 第63页 |
4.4 重力沉降脱除煤焦油QI工艺研究 | 第63-72页 |
4.4.1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4.4.2 重力沉降时间与煤焦油QI变化关系 | 第64-70页 |
4.4.3 沉降法不同条件下QI的粒度分析 | 第70-72页 |
4.5 QI重力沉降特性分析及结论 | 第72-75页 |
第5章 离心沉降脱除煤焦油QI工艺研究 | 第75-89页 |
5.1 单一溶剂法离心脱除QI实验 | 第75-81页 |
5.1.1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75页 |
5.1.2 取样高度对QI含量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75-79页 |
5.1.3 单一溶剂正交实验结果 | 第79-81页 |
5.2 混合溶剂法离心脱除QI实验 | 第81-85页 |
5.2.1 实验方法 | 第81-82页 |
5.2.2 混合溶剂正交实验结果 | 第82-85页 |
5.3 小结 | 第85页 |
5.4 净化煤焦油的蒸馏及浸渍沥青的获取 | 第85-89页 |
5.4.1 实验及检测方法 | 第85-86页 |
5.4.2 结果与讨论 | 第86-89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工作展望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