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56页 |
1.1 两栖类繁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12-14页 |
1.2 两栖类的两性异形、交配模式与繁殖投入策略 | 第14-19页 |
1.3 两栖类的水分平衡调节 | 第19-32页 |
1.4 两栖类幼体对温度、水位和密度因子的适应性响应策略 | 第32-33页 |
1.5 两栖类体温的热敏感性 | 第33-35页 |
1.6 黑眶蟾蜍的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1.7 参考文献 | 第36-56页 |
第2章 黑眶蟾蜍的繁殖生物学 | 第56-73页 |
2.1 引言 | 第56-5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57-60页 |
2.3 结果 | 第60-64页 |
2.4 讨论 | 第64-67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第3章 黑眶蟾蜍形态特征的纬度变异 | 第73-89页 |
3.1 引言 | 第73-7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4-77页 |
3.3 结果 | 第77-78页 |
3.4 讨论 | 第78-84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第4章 黑眶蟾蜍皮肤蒸发失水和重吸水的地理变异 | 第89-102页 |
4.1 引言 | 第89-9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4.3 结果 | 第92-95页 |
4.4 讨论 | 第95-96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第5章 黑眶蟾蜍的夏季生境选择 | 第102-120页 |
5.1 引言 | 第102-10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5页 |
5.3 结果 | 第105-113页 |
5.4 讨论 | 第113-115页 |
5.5 参考文献 | 第115-120页 |
第6章 温度和密度对黑眶蟾蜍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20-134页 |
6.1 引言 | 第120-121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2页 |
6.3 结果 | 第122-128页 |
6.4 讨论 | 第128-129页 |
6.5 参考文献 | 第129-134页 |
第7章 黑眶蟾蜍幼体和成体的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 | 第134-150页 |
7.1 引言 | 第134-135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135-137页 |
7.3 结果 | 第137-143页 |
7.4 讨论 | 第143-145页 |
7.5 参考文献 | 第145-1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