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衡山常绿阔叶林碳密度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森林碳密度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生物量法 | 第14页 |
1.3.2 蓄积量法 | 第14-15页 |
1.3.3 箱式法 | 第15页 |
1.3.4 涡动相关法 | 第15页 |
1.3.5 遥感影像模拟法 | 第15-16页 |
1.4 目前碳密度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6-17页 |
1.5 碳密度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7-20页 |
2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4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3.1 研究地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6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3.1.2 地形地貌及土壤分布 | 第24-25页 |
3.1.3 气候及水文条件 | 第25页 |
3.1.4 植被概况 | 第25-26页 |
3.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6页 |
3.3 南岳衡山常绿阔叶林概况 | 第26-28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28-34页 |
3.4.1 标准地选取与设置 | 第28页 |
3.4.2 标准地调查 | 第28-29页 |
3.4.2.1 乔木调查 | 第28-29页 |
3.4.2.2 林下植被调查 | 第29页 |
3.4.2.3 枯落物调查 | 第29页 |
3.4.3 乔木层生物量计算 | 第29-30页 |
3.4.4 乔木层碳密度计算 | 第30页 |
3.4.5 林下植被层碳密度计算 | 第30-31页 |
3.4.6 枯落物层碳密度计算 | 第31-32页 |
3.4.7 总生物量和总碳储量计算 | 第32页 |
3.4.8 森林碳汇效益计算 | 第32-3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4-49页 |
4.1 南岳衡山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碳密度 | 第34-37页 |
4.1.1 乔木层生物量 | 第34-35页 |
4.1.2 乔木层碳密度 | 第35-37页 |
4.2 南岳衡山常绿阔叶林林下植被碳密度 | 第37-40页 |
4.2.1 林下植被生物量 | 第37-38页 |
4.2.2 林下植被碳密度 | 第38-40页 |
4.3 南岳衡山常绿阔叶林枯落物层碳密度 | 第40-42页 |
4.3.1 枯落物层生物量 | 第40页 |
4.3.2 枯落物层碳密度 | 第40-42页 |
4.4 南岳衡山常绿阔叶林碳密度 | 第42-45页 |
4.4.1 常绿阔叶林生物量 | 第42-43页 |
4.4.2 常绿阔叶林碳密度 | 第43-45页 |
4.5 南岳衡山常绿阔叶林总生物量和总碳储量 | 第45-46页 |
4.6 碳汇效益分析 | 第46-47页 |
4.7 提升森林植被固碳能力的措施 | 第47-4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9-52页 |
5.1 结论 | 第49-5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0页 |
5.3 讨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