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1.2 电器电弧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1 电弧等离子体的热力学状态 | 第13-14页 | 
| 1.2.2 热力学平衡态电弧数学模型的发展 | 第14-15页 | 
| 1.2.3 热力学非平衡态电弧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3 高压SF_6断路器电弧特性数值计算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4 高压SF_6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2章 SF_6气体非平衡态电弧等离子物理特性分析 | 第20-46页 | 
| 2.1 SF_6气体非平衡态电弧等离子体组份计算 | 第20-35页 | 
| 2.1.1 粒子间碰撞过程研究 | 第20-21页 | 
| 2.1.2 配分函数的求取 | 第21-25页 | 
| 2.1.3 双温度电弧等离子体建模前提 | 第25-28页 | 
| 2.1.4 建立双温度电弧等离子体微观数学模型 | 第28-31页 | 
| 2.1.5 数值求解及结果分析 | 第31-35页 | 
| 2.2 非平衡态电弧等离子体弛豫过程计算分析 | 第35-38页 | 
| 2.3 非平衡态电弧等离子体热力学参数计算分析 | 第38-41页 | 
| 2.3.1 密度计算 | 第38-39页 | 
| 2.3.2 焓值计算 | 第39页 | 
| 2.3.3 定压比热值计算 | 第39-41页 | 
| 2.3.4 熵值计算 | 第41页 | 
| 2.4 非平衡态电弧等离子体输运参数计算分析 | 第41-45页 | 
| 2.4.1 电导率计算 | 第41-43页 | 
| 2.4.2 热导率计算 | 第43-44页 | 
| 2.4.3 粘性系数计算 | 第44-4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3章 高压SF_6断路器非平衡态电弧熄弧特性研究 | 第46-68页 | 
| 3.1 断路器多物理场耦合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6-51页 | 
| 3.1.1 非平衡态等离子体电弧能量动态特性计算 | 第46-47页 | 
| 3.1.2 气流场与电弧能量耦合计算数学模型 | 第47-49页 | 
| 3.1.3 物理模型和动网格计算技术 | 第49-50页 | 
| 3.1.4 边界条件设置 | 第50-51页 | 
| 3.2 小电流非平衡态电弧特性数值计算 | 第51-60页 | 
| 3.2.1 小电流电弧动态特性计算 | 第52-54页 | 
| 3.2.2 灭弧室压气与气流特性计算 | 第54-57页 | 
| 3.2.3 电弧热力学特性计算 | 第57-59页 | 
| 3.2.4 电弧输运特性计算 | 第59-60页 | 
| 3.3 小电流非平衡态电弧熄弧特性分析 | 第60-67页 | 
| 3.3.1 不同电流电弧熄弧特性分析 | 第60-62页 | 
| 3.3.2 不同开断相角电弧熄弧特性分析 | 第62-64页 | 
| 3.3.3 不同开断速度电弧熄弧特性分析 | 第64-6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4章 高压SF_6断路器小电流电弧开断介质恢复特性研究 | 第68-91页 | 
| 4.1 SF_6气体介质恢复特性机理研究 | 第68-74页 | 
| 4.1.1 质恢复特性数学模型 | 第68-69页 | 
| 4.1.2 断路器冷态介质恢复特性计算分析 | 第69-72页 | 
| 4.1.3 断路器小电流开断介质恢复特性计算分析 | 第72-73页 | 
| 4.1.4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73-74页 | 
| 4.2 断路器灭弧室结构设计 | 第74-78页 | 
| 4.2.1 灭弧室结构对绝缘特性的影响 | 第74-76页 | 
| 4.2.2 灭弧室结构对介质恢复特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 4.2.3 短路大电流电弧开断特性分析 | 第77-78页 | 
| 4.3 弧触头烧蚀对介质恢复特性的影响 | 第78-83页 | 
| 4.4 介质恢复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83-89页 | 
| 4.4.1 灭弧室压强对介质恢复特性的影响 | 第83-85页 | 
| 4.4.2 断路器开断速度对介质恢复特性的影响 | 第85-89页 | 
| 4.5 高压断路器容性小电流开断策略研究 | 第89-90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第5章 高压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试验研究 | 第91-104页 | 
| 5.1 高压断路器动态击穿特性试验系统设计 | 第91-94页 | 
| 5.1.1 试验模型及方法 | 第91-92页 | 
| 5.1.2 试验回路设计 | 第92页 | 
| 5.1.3 试验电路参数设计 | 第92-93页 | 
| 5.1.4 试验方案设计 | 第93-94页 |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4-99页 | 
| 5.2.1 测量结果 | 第94-95页 | 
| 5.2.2 分、合闸过程击穿电压分析 | 第95-96页 | 
| 5.2.3 SF_6气体极性效应 | 第96页 | 
| 5.2.4 SF_6气体压力影响分析 | 第96-97页 | 
| 5.2.5 电压恢复速度影响分析 | 第97-98页 | 
| 5.2.6 合闸速度影响分析 | 第98-99页 | 
| 5.3 选相关合特性研究 | 第99-10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04-107页 | 
| 6.1 结论 | 第104-105页 | 
| 6.2 前景及展望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 附录 | 第113-116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16-119页 |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