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5页 |
1 引言 | 第15-26页 |
1.1 线粒体动态 | 第15-18页 |
1.2 线粒体dynamics平衡及生理意义 | 第18-20页 |
1.3 线粒体融合的分子机制 | 第20-26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6页 |
2.2 实验模型 | 第26-27页 |
2.3 抗体和试剂 | 第27-28页 |
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8-31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2.5.1 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 | 第31-32页 |
2.5.2 免疫共沉淀 | 第32页 |
2.5.3 免疫荧光 | 第32-33页 |
2.5.4 线粒体提取 | 第33页 |
2.5.5 线粒体PK处理实验 | 第33页 |
2.5.6 线粒体碱性碳酸钠处理实验 | 第33-34页 |
2.5.7 PEG细/胞融合实验 | 第34页 |
2.5.8 统计学分析 | 第34-3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6-72页 |
3.1 果蝇线粒体蛋白Miga突变导致果蝇神经退行性改变 | 第36-37页 |
3.2 人MIGA是线粒体蛋白 | 第37-40页 |
3.3 人MIGA蛋白对于线粒体融合是必须的 | 第40-46页 |
3.4 MIGA蛋白为线粒体外膜蛋白 | 第46-50页 |
3.5 MIGA为MFN下游蛋白发挥线粒体融合作用 | 第50-54页 |
3.6 MIGA通过MitoPLD蛋白调节线粒体融合 | 第54-62页 |
3.7 MIGA通过稳定MitoPLD及促进其二聚体的形成调节线粒体融合 | 第62-66页 |
3.8 MIGA自身可形成同源或异源的二聚体促进线粒体融合 | 第66-72页 |
4 讨论 | 第72-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100页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