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 1.1 光皮桦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1.1 光皮桦的生物学特征 | 第12页 |
| 1.1.2 光皮桦快繁体系的建立 | 第12页 |
| 1.1.3 光皮桦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2-13页 |
| 1.2 HD-ZIP Ⅲ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2.1 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 | 第13页 |
| 1.2.2 HD-Zip转录因子家族的发现 | 第13-14页 |
| 1.2.3 HD-ZIP Ⅲ基因的结构特征 | 第14页 |
| 1.2.4 HD-ZIP Ⅲ与生长素 | 第14页 |
| 1.3 microRNA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1.3.1 microRNA的发现 | 第15页 |
| 1.3.2 microRNA的生物合成机制 | 第15-16页 |
| 1.3.3 microRNA的作用机制 | 第16-17页 |
| 1.4 miR166及其对HD-ZIP Ⅲ转录因子的调控简述 | 第17-18页 |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 2 光皮桦miR166及其靶基因HD-ZIP Ⅲ的家族鉴定 | 第20-36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 2.1.1 材料 | 第20页 |
| 2.1.2 实验仪器及器皿处理 | 第20页 |
| 2.1.3 R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 2.1.4 RNA的检测 | 第21页 |
| 2.1.5 逆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1-22页 |
| 2.1.6 目的基因全长cDNA的分离 | 第22-25页 |
| 2.1.6.1 目的基因RACE | 第22-24页 |
| 2.1.6.2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24页 |
| 2.1.6.3 大肠杆菌DH5α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4页 |
| 2.1.6.4 连接反应 | 第24-25页 |
| 2.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26页 |
| 2.2 结果分析 | 第26-35页 |
| 2.2.1 miR166基因序列分析 | 第26-28页 |
| 2.2.2 靶基因BlHD-ZIP Ⅲ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 2.2.3 miR166基因及其靶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顺式作用元件 | 第29-32页 |
| 2.2.4 miR166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 第32-35页 |
| 2.3 讨论 | 第35-36页 |
| 3 光皮桦不同组织中内参基因的筛选 | 第36-46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 3.1.2 总RNA提取和反转录cDNA合成 | 第36-37页 |
| 3.1.3 候选内参基因及定量引物设计 | 第37-38页 |
| 3.1.4 引物特异性检测 | 第38页 |
| 3.1.5 荧光定量PCR分析及扩增效率检测 | 第38页 |
| 3.1.6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38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 3.2.1 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平均表达水平 | 第38-39页 |
| 3.2.2 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 第39-42页 |
| 3.2.3 内参基因稳定性的验证 | 第42-44页 |
| 3.3 讨论 | 第44-46页 |
| 4 光皮桦miR166及其靶基因HD-ZIP Ⅲ的表达分析 | 第46-58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 4.1.1 材料 | 第46页 |
| 4.1.2 CIS激素处理 | 第46-47页 |
| 4.1.3 R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47页 |
| 4.1.4 cDNA的合成 | 第47页 |
| 4.1.5 定量PCR表达分析 | 第47-48页 |
| 4.1.6 石蜡切片 | 第48-50页 |
| 4.1.6.1 组织的固定与包埋 | 第48-49页 |
| 4.1.6.2 切片与染色 | 第49-50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 4.2.1 BlmiR166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 | 第50-52页 |
| 4.2.2 HDZⅢ转录因子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 | 第52-53页 |
| 4.2.3 激素胁迫下BlHDZ Ⅲ转录因子在茎中的表达 | 第53-56页 |
| 4.2.3.1 激素处理下茎段石蜡切片图 | 第54-55页 |
| 4.2.3.2 BlHDZ Ⅲ在激素处理下茎中的表达 | 第55-56页 |
| 4.3 讨论 | 第56-58页 |
| 5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 第58-65页 |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 5.1.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 5.1.2 重组法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8-59页 |
| 5.1.3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59页 |
| 5.1.4 重组后的质粒转化农杆菌感受态 | 第59-60页 |
| 5.1.5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 | 第60-61页 |
| 5.1.5.1 拟南芥的培养 | 第60页 |
| 5.1.5.2 浸花法转化拟南芥 | 第60-61页 |
| 5.1.6 拟南芥DNA的提取 | 第61页 |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 5.2.1 过表达载体构建后的鉴定 | 第61-62页 |
| 5.2.1.1 质粒的鉴定 | 第61-62页 |
| 5.2.1.2 测序结果 | 第62页 |
| 5.2.2 转基因阳性植株DNA水平的鉴定 | 第62-63页 |
| 5.2.3 转基因植株表型观察 | 第63页 |
| 5.3 讨论 | 第63-6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65-66页 |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 个人简介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