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第17-19页 |
引言 | 第19-22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22-44页 |
第一章 肉鸡饲料中锌源添加剂的生物利用率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1 肉鸡饲料中常用锌源补充剂的种类及其锌生物利用率研究 | 第22-26页 |
1.1 无机锌 | 第22-23页 |
1.2 有机锌 | 第23-25页 |
1.3 生物转化锌 | 第25-26页 |
1.4 天然载体富集锌 | 第26页 |
2 锌生物利用率的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2.1 平衡试验法 | 第27页 |
2.2 参比法 | 第27-30页 |
第二章 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30-34页 |
1 锌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30-31页 |
2 锌对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 | 第31-32页 |
3 锌对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 | 第32-34页 |
3.1 锌对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 锌对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锌的抗菌性能和载锌硅铝酸盐矿物材料研究进展 | 第34-44页 |
1 锌的抗菌性能 | 第34-35页 |
2 饲料中常用硅铝酸盐矿物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 第35-38页 |
2.1 凹土、沸石及蒙脱石特性及其差异分析比较 | 第35-37页 |
2.2 凹土、沸石、蒙脱石及其改性产品在肉鸡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 第37-38页 |
3 载锌硅铝酸盐矿物材料制备方法 | 第38-39页 |
3.1 液相离子交换法 | 第39页 |
3.2 固相熔盐离子交换法 | 第39页 |
4 载锌硅铝酸盐矿物材料抗菌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 第39-41页 |
4.1 载锌硅铝酸盐矿物材料抗菌性能研究 | 第39-40页 |
4.2 载锌硅铝酸盐矿物材料在其它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 第40-41页 |
5 载锌硅铝酸盐矿物材料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 第41-43页 |
5.1 抗生素促生长剂替代品、抗腹泻肠道保护剂 | 第41-42页 |
5.2 霉菌毒素吸附剂 | 第42页 |
5.3 锌源补充剂 | 第42-43页 |
6 应用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44-136页 |
第四章 固相载锌凹凸棒石黏土的制备条件及其特性研究 | 第44-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45-47页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6页 |
2.1 单一因素试验 | 第47-49页 |
2.2 正交试验 | 第49-51页 |
2.3 凹土和固相载锌凹土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第51页 |
2.4 XRD图谱分析 | 第51页 |
2.5 FTIR图谱分析 | 第51-52页 |
2.6 凹土和固相载锌凹土比表面积分析 | 第52-54页 |
2.7 凹土和固相载锌凹土Zeta电位分析 | 第54页 |
2.8 凹土和固相载锌凹土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54-55页 |
2.9 凹土和固相载锌凹土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9页 |
3.1 固相熔盐离子交换法制备载锌凹土的条件研究 | 第56-57页 |
3.2 固相载锌凹土载锌前后化学组成及表征分析 | 第57-59页 |
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固相载锌凹凸棒石黏土中金属元素体外释放规律研究 | 第60-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0-61页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61页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1-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2页 |
2.1 固相载锌凹土中负载的锌体外释放规律研究 | 第62-63页 |
2.2 凹土和固相载锌凹土中镁的体外释放规律研究 | 第63-64页 |
2.3 凹土和固相载锌凹土中铝的体外释放规律研究 | 第64-65页 |
2.4 凹土和固相载锌凹土中铁的体外释放规律研究 | 第65-66页 |
2.5 缓冲液中钠的浓度变化 | 第66-67页 |
2.6 不同pH条件下处理固相载锌凹土前后的化学组成 | 第67页 |
2.7 不同pH条件下处理固相载锌凹土前后的XRD图谱分析 | 第67页 |
2.8 不同pH条件下处理固相载锌凹土前后FTIR图谱分析 | 第67-69页 |
2.9 不同pH条件下处理固相载锌凹土前后比表面积分析 | 第69页 |
2.10 不同pH条件下处理固相载锌凹土前后Zeta电位分析 | 第69-70页 |
2.11 不同pH条件下处理固相载锌凹土前后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70-72页 |
3 讨论 | 第72-73页 |
3.1 固相载锌凹土中负载的锌体外释放研究 | 第72页 |
3.2 固相载锌凹土主要金属元素体外释放研究 | 第72-73页 |
3.3 固相载锌凹土体外消化前后化学组成和表征分析 | 第73页 |
4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固相载锌凹凸棒石黏土对肉鸡大肠杆菌及其脂多糖的作用研究 | 第74-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5页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75-77页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2页 |
2.1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鸡大肠杆菌MIC的研究 | 第77-78页 |
2.2 固相载锌凹土在不同时间对肉鸡大肠杆菌杀菌效果的研究 | 第78-79页 |
2.3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鸡大肠杆菌MBC的研究 | 第79-80页 |
2.4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鸡大肠杆菌菌体DNA、RNA含量的影响 | 第80页 |
2.5 固相载锌凹土吸附LPS的研究 | 第80-82页 |
3 讨论 | 第82-84页 |
4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七章 固相载锌凹凸棒石黏土对肉鸡锌相对生物利用率的研究 | 第86-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9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87页 |
1.2 试验设计与日粮 | 第87-88页 |
1.3 饲养管理 | 第88页 |
1.4 样品采集 | 第88页 |
1.5 指标测定 | 第88-90页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100页 |
2.1 不同锌源及锌水平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90页 |
2.2 不同锌源及锌水平对21d肉鸡组织锌含量的影响 | 第90-91页 |
2.3 不同锌源及锌水平对42 d肉鸡组织锌含量的影响 | 第91-92页 |
2.4 固相载锌凹土中锌对21d肉鸡的生物利用率 | 第92页 |
2.5 固相载锌凹土中锌对42 d肉鸡的生物利用率 | 第92-100页 |
3 讨论 | 第100-102页 |
3.1 不同锌源及锌水平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3.2 不同锌源及锌水平对肉鸡组织锌含量及生物利用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4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八章 固相载锌凹凸棒石黏土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 第104-1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05页 |
1.2 试验设计与日粮 | 第105页 |
1.3 饲养管理 | 第105-107页 |
1.4 样品采集 | 第107页 |
1.5 指标测定 | 第107-109页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0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20页 |
2.1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2.2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110页 |
2.3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仔鸡血清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2.4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仔鸡肠道黏膜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2.5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仔鸡肠道sIgA分泌细胞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2.6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仔鸡回肠黏膜Toll样受体(TLRs)-NF-κB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 第114-120页 |
3 讨论 | 第120-124页 |
3.1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3.2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仔鸡免疫机能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3.3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仔鸡回肠黏膜Toll样受体(TLRs)-NF-κB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4 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九章 固相载锌凹凸棒石黏土对肉仔鸡盲肠细菌区系的影响 | 第126-1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7-12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27页 |
1.2 试验设计与日粮 | 第127页 |
1.3 饲养管理 | 第127页 |
1.4 样品采集 | 第127页 |
1.5 指标测定 | 第127-128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1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8-134页 |
2.1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鸡盲肠食糜细菌菌落数的影响 | 第128页 |
2.2 MiSeq测序技术对肉鸡盲肠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128-134页 |
3 讨论 | 第134-135页 |
3.1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鸡盲肠食糜细菌菌落数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3.2 固相载锌凹土对肉鸡盲肠食糜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135页 |
4 小结 | 第135-136页 |
全文结论 | 第136-138页 |
本文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