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国内外关于区域空间联系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整合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20页 |
·区域内城市群体协作组织发展概况与评述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研究区域选取与范围界定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整合发展视角下的区域空间联系优化理论机理 | 第26-34页 |
·区域整合发展与空间联系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26-29页 |
·整合发展要求区域空间联系优化 | 第27页 |
·空间联系优化推动区域整合发展 | 第27-29页 |
·整合发展视角下区域空间联系优化的驱动机制 | 第29-32页 |
·空间联系形成机制 | 第29-30页 |
·地域分工机制 | 第30页 |
·区域利益驱动机制 | 第30-31页 |
·区域要素流动机制 | 第31页 |
·区域集聚与扩散机制 | 第31页 |
·区域组织机制 | 第31-32页 |
·推动整合发展的空间联系优化调控机制 | 第32-34页 |
·市场调控机制 | 第32页 |
·行政调控机制 | 第32-33页 |
·协商调控机制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厦泉漳地区整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其空间联系优化需求 | 第34-47页 |
·厦泉漳地区整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 第34-38页 |
·社会经济基础 | 第34页 |
·历史文化基础 | 第34-35页 |
·政府间协作关系 | 第35页 |
·城镇发展的密集特征 | 第35-36页 |
·产业基础与功能组合关系 | 第36-37页 |
·相同的人文环境 | 第37页 |
·现实背景 | 第37-38页 |
·厦泉漳地区城镇发展与组群演进 | 第38-40页 |
·隋唐时期的城镇繁荣(-1371) | 第39页 |
·明清时期的城镇衰落(1371-1840) | 第39页 |
·半殖半封时期的城镇(1840-1949) | 第39-40页 |
·建国以来的城镇建设(1950-2005) | 第40页 |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厦泉漳城镇发展(2005- ) | 第40页 |
·厦泉漳地区整合发展的必要性 | 第40-43页 |
·壮大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需要 | 第40-42页 |
·推动厦泉漳大都市区建设的需要 | 第42页 |
·创新区域协作机制的需要 | 第42页 |
·解决现有瓶颈实现厦泉漳城市组群跨越性发展的需要 | 第42-43页 |
·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需要 | 第43页 |
·区域整合发展视角下的空间联系优化需求 | 第43-47页 |
·基于整合发展阶段特征的需求 | 第43-44页 |
·基于整合发展整体特征的需求 | 第44页 |
·基于整合发展关联性特征的需求 | 第44页 |
·基于整合发展可持续性及可控性特征的需求 | 第44-45页 |
·加强城市之间互补性的需求 | 第45-46页 |
·生态环境整治方面的需求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厦泉漳地区空间联系测度及其特征、结构判定 | 第47-66页 |
·空间联系要素 | 第47-49页 |
·自然环境要素 | 第47页 |
·社会要素 | 第47-48页 |
·经济要素 | 第48页 |
·政治组织要素 | 第48-49页 |
·区域空间联系的测度 | 第49-59页 |
·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分析 | 第49-50页 |
·运输分配模型分析 | 第50-52页 |
·城市流强度模型分析 | 第52-56页 |
·经济作用场强分析 | 第56-57页 |
·政府组织联系分析 | 第57-59页 |
·区域空间联系特征 | 第59-60页 |
·地域承接特征 | 第59页 |
·交通网络的通达性 | 第59-60页 |
·产业上的关联性与互动性 | 第60页 |
·人文历史的趋同性 | 第60页 |
·厦泉漳地区空间联系结构类型 | 第60-62页 |
·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效应分析 | 第62-66页 |
第五章 整合发展视角下厦泉漳地区空间联系问题与优化路径 | 第66-75页 |
·整合发展进程中厦泉漳地区空间联系所存在的问题 | 第66-70页 |
·区域发展缺乏实质性整合举措 | 第66页 |
·缺乏强有力的区域增长中心 | 第66-67页 |
·城市发展功能关系定位模糊 | 第67-68页 |
·区域空间联系的不平衡性 | 第68页 |
·交通联系有待加强 | 第68-69页 |
·协作机制落后于区域空间经济联系 | 第69-70页 |
·基于整合发展视角的空间联系优化路径 | 第70-75页 |
·发展战略协调 | 第70-72页 |
·建立统一市场体系 | 第72页 |
·协同社会事业发展 | 第72-73页 |
·优化区域内部空间结构 | 第73-74页 |
·协作组织独立化与多层级管治格局构建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文章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75页 |
·文章的预期目标 | 第75页 |
·文章的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文章的创新点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文章的创新点 | 第76-77页 |
·对未来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