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休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7页 |
1.1.2 社会背景 | 第7页 |
1.1.3 个案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7-8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7-8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3 研究所涉概念界定 | 第8-9页 |
1.3.1 研究所涉相关概念辨析 | 第8页 |
1.3.2 农村休闲旅游概念界定 | 第8-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9页 |
1.4.2 SWOT分析法 | 第9页 |
1.4.3 个案研究法 | 第9-10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5.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5.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6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6.1 关于农村休闲旅游的概念 | 第11页 |
1.6.2 关于农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 | 第11页 |
1.6.3 关于发展农村休闲旅游的意义 | 第11-12页 |
1.6.4 关于农村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6.5 关于农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对策 | 第12-13页 |
2 我国农村休闲旅游发展背景及依据 | 第13-17页 |
2.1 我国农村休闲旅游的兴起背景 | 第13-14页 |
2.1.1 政策背景 | 第13页 |
2.1.2 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的社会背景 | 第13页 |
2.1.3 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 | 第13-14页 |
2.2 我国发展农村休闲旅游的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2.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14-15页 |
2.2.2 中国传统的休闲价值观和乡土思想 | 第15-16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3 我国农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 第17-20页 |
3.1 我国农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 | 第17-18页 |
3.1.1 民俗村模式 | 第17页 |
3.1.2“农家乐”模式 | 第17-18页 |
3.1.3 都市依托模式 | 第18页 |
3.2 我国农村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3.2.1 规划不足,盲目跟风 | 第18-19页 |
3.2.2 经营粗放,开发不足 | 第19页 |
3.2.3 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 | 第19-20页 |
4 温州市农村休闲旅游的SWOT分析 | 第20-28页 |
4.1 温州市农村休闲旅游的优势分析 | 第20-23页 |
4.1.1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休闲旅游需求旺盛 | 第20-22页 |
4.1.2 旅游资源丰富,生态建设效果显著 | 第22页 |
4.1.3 农业基础较好 | 第22-23页 |
4.2 温州市农村休闲旅游的劣势分析 | 第23-25页 |
4.2.1 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开发 | 第23-24页 |
4.2.2 政府职能发挥不足 | 第24页 |
4.2.3 农村休闲旅游的相关人才匮乏 | 第24-25页 |
4.3 温州市农村休闲旅游的机会分析 | 第25-26页 |
4.3.1 地方政策机遇 | 第25页 |
4.3.2 庞大的潜在客源市场 | 第25-26页 |
4.3.3 休闲旅游热和农村生态旅游热 | 第26页 |
4.4 温州市农村休闲旅游的威胁分析 | 第26-28页 |
4.4.1 残酷的竞争环境 | 第26-27页 |
4.4.2 旅游资源可替代性较强 | 第27页 |
4.4.3 背离可持续发展的倾向 | 第27-28页 |
5 发展农村休闲旅游的策略选择 | 第28-34页 |
5.1 深入挖掘农村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 | 第28-29页 |
5.1.1 挖掘乡土文化,打造民俗游 | 第28页 |
5.1.2 保护古建筑 | 第28-29页 |
5.1.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29页 |
5.2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 第29-31页 |
5.2.1 政府主导规划开发 | 第29-30页 |
5.2.2 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 第30页 |
5.2.3 加强对农村休闲旅游业的监管 | 第30-31页 |
5.3 塑造特色品牌,重视品牌营销 | 第31-32页 |
5.3.1 打造特色品牌 | 第31页 |
5.3.2 转变营销理念 | 第31-32页 |
5.3.3 丰富营销手段 | 第32页 |
5.4 培育农村休闲旅游行业的专门人才 | 第32-34页 |
5.4.1 构建一体化的旅游教育系统 | 第32页 |
5.4.2 定期开展行业知识培训 | 第32-33页 |
5.4.3 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 | 第33-34页 |
6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