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失眠文献的研究 | 第14-30页 |
1.1 先秦时代对失眠的命名与定义 | 第14页 |
1.2 黄帝内经对失眠的探讨与阐述 | 第14-16页 |
1.3 难经论失眠特色 | 第16页 |
1.4 汉唐间对失眠的探讨与阐述 | 第16-21页 |
1.4.1 伤寒杂病论中失眠的阐述 | 第16-20页 |
1.4.2 诸病源候论对失眠的探讨与阐述 | 第20-21页 |
1.5 唐宋间对失眠的探讨与阐述 | 第21页 |
1.6 宋金元对失眠的探讨与阐述 | 第21-22页 |
1.7 明清对失眠的探讨与阐述 | 第22-24页 |
1.8 近现代中医对失眠的研究 | 第24-27页 |
1.8.1 中医对失眠的基本认识 | 第24页 |
1.8.2 中医对失眠的分型 | 第24-25页 |
1.8.3 中医对失眠的辨证论治 | 第25-26页 |
1.8.4 对肝郁化火失眠的病机分析与辨证论治 | 第26-27页 |
1.9 现代医学对失眠(LNSOMNIA)的相关研究 | 第27-30页 |
1.9.1 失眠的机转分析 | 第28-29页 |
1.9.2 失眠治疗药物的发展 | 第29页 |
1.9.3 治疗失眠的未来趋势 | 第29-30页 |
第二部分 北台湾失眠患者之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研究 | 第30-38页 |
2.1 失眠的病因 | 第30-33页 |
2.1.1 时间诱发的病因 | 第30-31页 |
2.1.2 空间的诱发因 | 第31页 |
2.1.3 外界污染物充斥 | 第31-32页 |
2.1.4 内在因素 | 第32-33页 |
2.2 北台湾人群失眠之肝郁化火病机研究 | 第33-34页 |
2.3 失眠的论治要义 | 第34-35页 |
2.4 北台湾失眠患者辨证随证变化而治与定型化论治之内涵探讨 | 第35-38页 |
2.4.1 何谓定型化论治与辨证论治 | 第35页 |
2.4.2 失眠之辨证论治与定型而治对照研究的设计 | 第35-38页 |
第三部分 北台湾失眠患者辨证论治与定型而治的对照研究 | 第38-58页 |
3.1 北台湾失眠患者辨证定型化论治与随证变而治 | 第38-39页 |
3.1.1 台湾北部地区肝郁化火失眠症的状况 | 第38页 |
3.1.2 辨证的理路及选方依据 | 第38-3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9-49页 |
3.2.1 失眠及中医分型的诊断标准 | 第39-41页 |
3.2.2 研究对象的纳入 | 第41页 |
3.2.3 排除标准 | 第41-42页 |
3.2.4 睡眠质量的临床监测 | 第42页 |
3.2.5 分组方法 | 第42页 |
3.2.6 治疗方的组成及方解 | 第42-43页 |
3.2.7 服药方法与疗程 | 第43页 |
3.2.8 随病机变化的具体药物加减方案 | 第43-47页 |
3.2.9 疗效评定标准 | 第47-48页 |
3.2.10 终止和撤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 第48-49页 |
3.2.11 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49页 |
3.3 研究成果 | 第49-58页 |
3.3.1 临床资料 | 第49页 |
3.3.2 两组治疗前各比较项的可比性 | 第49-51页 |
3.3.3 治疗后两组的结果比较分析 | 第51-58页 |
讨论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