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褐煤资源 | 第10-12页 |
1.2.1 褐煤资源分布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外褐煤研究 | 第11页 |
1.2.3 褐煤典型性能 | 第11-12页 |
1.3 煤干燥机理研究 | 第12-14页 |
1.3.1 煤中水分的存在类型 | 第12-14页 |
1.3.2 煤与水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 | 第1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量子化学及计算方法 | 第16-21页 |
2.1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 第16-19页 |
2.1.1 量子化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16-18页 |
2.1.2 分析计算软件 | 第18-19页 |
2.2 DFT-D色散校正的使用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煤与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 | 第21-65页 |
3.1 模型构建及静电势分析 | 第21-26页 |
3.1.1 建立煤分子模型 | 第21-22页 |
3.1.2 不同煤阶煤分子模型表面静电势分析 | 第22-26页 |
3.1.3 理论计算方法与基组 | 第26页 |
3.2 褐煤与水吸附几何构型和相互作用能 | 第26-59页 |
3.2.1 褐煤表面分子模型吸附单个水分子的平衡构型 | 第28-33页 |
3.2.2 褐煤表面分子模型吸附双层水的平衡构型 | 第33-40页 |
3.2.3 褐煤表面分子模型吸附三层水分子的平衡构型 | 第40-50页 |
3.2.4 褐煤表面分子模型吸附四层水分子的平衡构型 | 第50-59页 |
3.3 平衡构型的静电势 | 第59-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RDG图形化煤分子与水体系间的弱相互作用 | 第65-71页 |
4.1 约化密度梯度函数(RDG)分析法 | 第65-66页 |
4.2 RDG函数等值面与散点图 | 第66-70页 |
4.2.1 褐煤表面分子模型吸附单层水分子 | 第66-67页 |
4.2.2 褐煤表面分子模型吸附双层水分子 | 第67-68页 |
4.2.3 褐煤表面分子模型吸附三层水分子 | 第68-69页 |
4.2.4 褐煤表面分子模型吸附四层水分子 | 第69-7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71-7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1页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