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2-2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4页 |
1. 校园媒体百花齐放,报纸逐渐失去信息传播优势 | 第12-13页 |
2. 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纸媒实践平台亟待优化 | 第13页 |
3. 以《新传人》为代表的院报质量上乘,却得不到受众青睐 | 第13-14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 国内的研究情况 | 第15-17页 |
2. 国外的研究情况 | 第17页 |
3. 文献分析发现 | 第17-18页 |
(四)相关概论及其阐述 | 第18-19页 |
1. 机关报、党报 | 第18页 |
2. 新闻院系官方报纸 | 第18-1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2. 内容分析法 | 第19页 |
3. 专家访谈法 | 第19-20页 |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0-24页 |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2. 重点和难点 | 第21页 |
3. 创新点 | 第21-24页 |
二、高校新闻院系官方报纸的发展概述 | 第24-32页 |
(一)高校新闻院系官方报纸的发展脉络 | 第24-25页 |
1. 从高校新闻院系学生自办报纸到新闻院系官方报纸 | 第24页 |
2. 武汉地区新闻院系官方报纸起步较早 | 第24-25页 |
3. 武汉高校新闻掀起了新闻院系官方报纸的创办高潮 | 第25页 |
(二)高校新闻院系官方报纸的式微 | 第25-27页 |
1. 网络新媒体崛起,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 | 第25-26页 |
2. 日益萧条的报业环境,传统纸媒面临挑战 | 第26页 |
3. 移动媒体的冲击使校园媒体趋于边缘化 | 第26-27页 |
(三)坚持开办高校新闻院系官方报纸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1. 借助报纸记录院系发展历史 | 第27-28页 |
2. 借助报纸提升院系形象 | 第28页 |
3. 借助报纸传递学院信息 | 第28-29页 |
4. 借助报纸完善实践平台 | 第29-30页 |
(四)武汉体育学院《新传人》概述 | 第30-32页 |
1. 《外新人》的创刊 | 第30页 |
2. 从《外新人》到《新传人》的报名变更 | 第30页 |
3. 突破和转型 | 第30-32页 |
三、《新传人》现状分析 | 第32-46页 |
(一)《新传人》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 | 第32-34页 |
1. 主管部门与管理方式 | 第32-33页 |
2. 办报规模与运营成本 | 第33-34页 |
3. 人员构成和团队分工 | 第34页 |
(二)《新传人》的版面设置和内容分析 | 第34-41页 |
1. 版面设置 | 第35-37页 |
2. 内容分析 | 第37-41页 |
(三)《新传人》的受众群体和传播方式 | 第41-46页 |
1. 《新传人》的受众分类 | 第41-42页 |
2. 《新传人》的受众特点 | 第42-43页 |
3. 《新传人》的传播方式 | 第43-46页 |
四、《新传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6-56页 |
(一)《新传人》运行机制固化 | 第46-50页 |
1. 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 | 第46-49页 |
2. 团队分工不明,学生得不到锻炼 | 第49页 |
3. 经营方式单一,运营模式固化 | 第49-50页 |
(二)《新传人》缺乏个性特色 | 第50-52页 |
1. 稿件来源单一,报道选题亮点不足 | 第50-51页 |
2. 内容同质化,表现形式单调 | 第51页 |
3. 报道深度不够,缺乏精品意识 | 第51-52页 |
(三)《新传人》传播效果欠佳 | 第52-56页 |
1. 单向传播,互动性差 | 第52-53页 |
2. 传播渠道狭窄,读者数量缩减 | 第53-54页 |
3. 服务意识淡薄,受众本位未形成 | 第54-56页 |
五、《新传人》转型发展策略 | 第56-68页 |
(一)融入实践教学思路,报纸采编从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 | 第56-58页 |
1. 加强采编团队之间的沟通交流 | 第57页 |
2. 扩大团队规模 | 第57-58页 |
3. 把《新传人》采写纳入新闻专业课堂实践 | 第58页 |
(二)转变新闻生产理念,变“内容为王”为“用户至上” | 第58-63页 |
1. “内容为王”离不开用户关系的发展 | 第59-60页 |
2. 完善推广方式 | 第60-61页 |
3. 提升用户体验 | 第61-63页 |
(三)加快“官媒”与“私媒”融合,构建新闻院系全媒体传播体系 | 第63-65页 |
1. “官媒”和“私媒”加强互推 | 第63-64页 |
2. 扬长避短,打造共同的新闻产品 | 第64-65页 |
3. 引入热点话题,提高读者参与感 | 第65页 |
(四)与业界对接,实行全方位创新 | 第65-68页 |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第66页 |
2. 新闻报道内容从消息为主向特稿为主 | 第66页 |
3. 注重新闻策划,开辟体育专栏 | 第66-68页 |
六、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一)结论 | 第68页 |
(二)建议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