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1.5.1 可能的创新 | 第15-16页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16-17页 |
2 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1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界定 | 第17页 |
2.1.1 农村土地 | 第17页 |
2.1.2 农村土地流转 | 第17页 |
2.1.3 农户 | 第17页 |
2.1.4 农村土地流转方式 | 第17页 |
2.2 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2.1 产权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地租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9-20页 |
3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 第20-22页 |
3.1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 第20-21页 |
3.1.1 1950 年-1952 年的土地改革运动 | 第20页 |
3.1.2 1953 年-1978 年的土地制度 | 第20页 |
3.1.3 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制度 | 第20-21页 |
3.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改革历程 | 第21-22页 |
4 郯城县土地流转的现状 | 第22-33页 |
4.1 郯城县概况 | 第22页 |
4.2 郯城县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成功的案例和模式 | 第22-23页 |
4.3 郯城县农地流转现状 | 第23-31页 |
4.3.1 样本选取 | 第23页 |
4.3.2 统计性描述分析 | 第23-24页 |
4.3.3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4.3.4 被调查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4.3.5 郯城县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现状 | 第27-30页 |
4.3.6 郯城县农户没有参与农地流转现状 | 第30-31页 |
4.4 郯城县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4.4.1 农户“恋土情结”导致农地流转较为缓慢 | 第31页 |
4.4.2 农地流转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 | 第31页 |
4.4.3 流转程序有失规范 | 第31-32页 |
4.4.4 缺乏专业的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 | 第32页 |
4.4.5 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收到损害 | 第32页 |
4.4.6 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 第32-33页 |
5 郯城县农户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3-43页 |
5.1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分析 | 第33-35页 |
5.2 影响农户参与农地流转因素的理论假设 | 第35-36页 |
5.2.1 农户特征因素 | 第35页 |
5.2.2 家庭状况因素 | 第35-36页 |
5.2.3 农地流转特征因素 | 第36页 |
5.3 模型选择及变量赋值 | 第36-38页 |
5.3.1 模型选择 | 第36-37页 |
5.3.2 变量赋值是常数项 | 第37-38页 |
5.4 农户参与农地转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 | 第38-40页 |
5.5 农户参与农地转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 | 第40-41页 |
5.6 基本结论 | 第41-43页 |
6 促进郯城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对策 | 第43-45页 |
6.1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 第43页 |
6.2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弱化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 | 第43页 |
6.3 政府应积极参与农地流转,加强监督管理 | 第43-44页 |
6.4 加快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专业服务中介组织建设 | 第44页 |
6.5 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