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虚假记忆的影响因素 | 第10-12页 |
1.2.1 学习材料 | 第10页 |
1.2.2 学习方式 | 第10-11页 |
1.2.3 测试阶段的影响因素 | 第11页 |
1.2.4 人格方面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3 虚假记忆的理论模型 | 第12-14页 |
1.3.1 内隐激活反应假设(Implicit Associative Response Hypothesis) | 第12页 |
1.3.2 模糊痕迹理论(Fuzzy Trace Theory) | 第12-13页 |
1.3.3 来源监测理论(Source Monitoring Framework) | 第13页 |
1.3.4 激活监测理论(Activation/Monitoring Framework) | 第13-14页 |
1.4 虚假记忆的研究范式 | 第14-17页 |
1.4.1 对单词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 | 第14-16页 |
1.4.2 对事件虚假记忆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情绪与虚假记忆的相关研究 | 第17-23页 |
1.5.1 情绪效价对虚假记忆的影响 | 第17-18页 |
1.5.2 心境一致性概念及其对虚假记忆的影响研究 | 第18-19页 |
1.5.3 心境依存性的概念及其对虚假记忆的影响研究 | 第19-20页 |
1.5.4 心境一致性和心境依存性的理论 | 第20-23页 |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设计 | 第23-27页 |
2.1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2.2 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24页 |
2.3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2.4 研究的目的与假设 | 第25-27页 |
2.4.1 研究的目的 | 第25页 |
2.4.2 研究的假设 | 第25页 |
2.4.3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2.4.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3 心境依存独立作用时对虚假记忆的影响 | 第27-34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3.2.1 实验设计 | 第27页 |
3.2.2 被试 | 第27页 |
3.2.3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3.2.4 实验程序 | 第28-29页 |
3.3 情绪诱发的检测 | 第29页 |
3.4 心境依存下的虚假记忆 | 第29-30页 |
3.5 心境不依存(不匹配)时对虚假记忆的作用 | 第30-31页 |
3.6 讨论与结论 | 第31-34页 |
3.6.1 心境依存(匹配)下,积极心境依存虚假记忆多于消极心境依存 | 第31-32页 |
3.6.2 心境依存(匹配)下,被试对关键诱饵的虚假再认率倾向于“K”判断而非“G”判断 | 第32页 |
3.6.3 心境不依存(不匹配)对虚假记忆的影响 | 第32-33页 |
3.6.4 结论 | 第33-34页 |
4 心境依存与词表效价同时作用对虚假记忆的影响 | 第34-40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4.3 积极心境依存下的虚假记忆 | 第34-35页 |
4.4 消极心境依存下的虚假记忆 | 第35-36页 |
4.5 心境不匹配时的虚假记忆 | 第36-37页 |
4.6 总结与讨论 | 第37-40页 |
4.6.1 积极心境依存在不同情绪效价影响下的虚假记忆 | 第37-38页 |
4.6.2 消极心境依存在不同情绪效价词表影响下的虚假记忆 | 第38页 |
4.6.3 心境不依存(不匹配)与情绪效价词表对虚假记忆的影响 | 第38-39页 |
4.6.4 结论 | 第39-40页 |
5 总讨论与结论 | 第40-42页 |
5.1 总讨论 | 第40页 |
5.2 总结 | 第40-42页 |
6 展望与不足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