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二) 相关研究情况 | 第9-10页 |
(三) 本文的任务和方法 | 第10-11页 |
(四) 教学模式的概念 | 第11-13页 |
一、《快乐汉语》的拼音教学模式 | 第13-19页 |
(一) 声母的编排 | 第13-15页 |
1. 位序上跨度大且位于教材前段 | 第13-14页 |
2. 量度上以习题形式呈现 | 第14页 |
3. 教学方法以声韵调拼合、分组呈现且无文字性理论讲解 | 第14页 |
4. y、 w列为声母 | 第14-15页 |
(二) 韵母的编排 | 第15-16页 |
1. 位序上跨度小且位于教材前段 | 第15页 |
2. 量度上以习题形式呈现 | 第15页 |
3. 教学方法上只出现单元音韵母且无文字性理论讲解 | 第15-16页 |
(三) 声调、拼写规则的编排 | 第16页 |
1. 声调的编排 | 第16页 |
2. 拼写规则的编排 | 第16页 |
(四) 模式小结 | 第16-19页 |
1. 位序上分散分布且跨度适中 | 第17页 |
2. 量度上以习题形式呈现 | 第17页 |
3. 教学方法上无理论性讲解注释且倾向于多练少讲 | 第17-19页 |
二、《发展汉语》的拼音教学模式 | 第19-24页 |
(一) 声母的编排 | 第19-20页 |
1. 位序上出现在前段且跨度较小 | 第19-20页 |
2. 量度上在语音练习部分和语音知识部分显示 | 第20页 |
3. 教学方法上为声韵调结合且有文字性的理论知识讲解 | 第20页 |
(二) 韵母的编排 | 第20-21页 |
1. 位序上出现在在前段且跨度较小 | 第20页 |
2. 量度上编排在语音知识部分 | 第20-21页 |
3. 教学方法上为声韵调结合且有文字性的理论知识讲解 | 第21页 |
(三) 声调、拼写规则的编排 | 第21-22页 |
1. 声调的编排 | 第21页 |
2. 拼写规则的编排 | 第21-22页 |
(四) 模式小结 | 第22-24页 |
1. 位序上为集中分布且跨度较小 | 第22页 |
2. 量度上为语音知识部分呈现且编排有练习题 | 第22页 |
3. 教学方法上有文字性的理论知识讲解且讲练结合 | 第22-24页 |
三、笔者在泰国实习的教学实践分析 | 第24-32页 |
(一) 教材模式 | 第24-25页 |
1. 位序上属于分散型且跨度较大 | 第24页 |
2. 量度上为练习形式呈现 | 第24页 |
3. 教学方法上无文字性的理论知识讲解 | 第24-25页 |
(二) 教学对象与目标 | 第25-26页 |
1. 教学对象分析 | 第25页 |
2. 教学目标分析 | 第25-26页 |
(三) 教学体验 | 第26-27页 |
1. 适用方面,注重实践,图文并茂 | 第26-27页 |
2. 不适用方面,跨度太大且过于枯燥 | 第27页 |
(四) 问卷调查的反馈 | 第27-30页 |
1. 调查问卷内容的设置 | 第27-28页 |
2. 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 第28-30页 |
(五) 小结 | 第30-32页 |
四、关于拼音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 第32-36页 |
(一) 思考 | 第32-33页 |
1. 一定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一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 第32-33页 |
2. 模式是开放多变的,应用教学模式要因地制宜 | 第33页 |
(二) 建议 | 第33-36页 |
1. 对教材汉语拼音部分编写的建议 | 第33-35页 |
2. 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建议 | 第35-36页 |
五、结语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3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