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各种类型园林论文

城市森林公园标识系统研究--以大运河森林公园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2-16页
        1.3.1 国外城市森林公园标识系统研究综述第12-13页
        1.3.2 国内城市森林公园标识系统研究综述第13-16页
    1.4 技术路线与方法第16-18页
        1.4.1 技术路线第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第二章 城市森林公园标识系统基础研究第18-32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8-20页
        2.1.1 森林公园第18-19页
        2.1.2 城市森林公园第19页
        2.1.3 标识第19-20页
        2.1.4 标识系统第20页
    2.2 城市森林公园历史源流第20-22页
    2.3 城市森林公园标识的分类第22-26页
        2.3.1 从信息层面上划分[25]第22-24页
        2.3.2 从结构层面上划分第24-26页
    2.4 城市森林公园标识特点第26-28页
        2.4.1 城市森林公园的特点第26-27页
        2.4.2 城市森林公园标识的特点第27-28页
    2.5 城市森林公园标识的作用第28-29页
        2.5.1 游览引导第28页
        2.5.2 安全保障与规范提醒第28-29页
        2.5.3 品味提升第29页
    2.6 城市森林公园标识的发展趋势第29-32页
        2.6.1 公园景区标识的标准化趋势第29-30页
        2.6.2 注重弱势群体的趋势第30页
        2.6.3 注重地域文化的趋势第30-32页
第三章 城市森林公园标识设计方法研究第32-50页
    3.1 城市森林公园标识设计的基本原则第32-35页
        3.1.1 系统性原则第32页
        3.1.2 整体协调性原则第32页
        3.1.3 人性化原则第32-33页
        3.1.4 个性化原则第33-35页
    3.2 城市森林公园标识设计的理论依据第35-42页
        3.2.1 景观学第35-36页
        3.2.2 环境行为学第36-37页
        3.2.3 人体工程学第37-42页
    3.3 城市森林公园标识系统设计基本方法第42-50页
        3.3.1 城市森林公园标识系统设计流程第42-44页
        3.3.2 城市森林公园标识设计内容第44-48页
            3.3.2.1 文字设计第44-46页
            3.3.2.2 标识结构设计第46页
            3.3.2.3 材质第46-47页
            3.3.2.4 尺度与比例第47-48页
            3.3.2.5 色彩设计第48页
        3.3.3 城市森林公园标识的布局第48-50页
第四章 大运河森林公园标识系统案例分析第50-66页
    4.1 大运河森林公园概况第50页
    4.2 运河文化背景第50-51页
    4.3 大运河森林公园标识系统调查分析第51-60页
        4.3.1 标识现状调研第51-60页
    4.4 大运河森林公园标识系统调查分析总结第60-63页
        4.4.1 优点总结第60-61页
        4.4.2 缺点总结第61-63页
    4.5 大运河森林公园标识系统优化建议第63-66页
        4.5.1 强调东、西园分区概念,提升游客自主游览规划第63页
        4.5.2 优化个体标识设计第63-64页
        4.5.3 布局优化第64页
        4.5.4 增强视觉效果,服务弱势群体第64页
        4.5.5 标识的艺术化设计以及注重对历史文化的表达第64-66页
第五章 总结第66-68页
    5.1 主要结论第66-67页
    5.2 未来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详细摘要第73-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管内及表面冷凝相分布调控实验研究
下一篇:互联电网低频振荡能量解析的支路模式势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