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重金属矿山废水的来源、危害及处理现状 | 第12-13页 |
1.1.1 重金属矿山废水的来源、危害 | 第12页 |
1.1.2 矿山废水处理的现状及不足 | 第12-13页 |
1.2 硫酸盐还原菌的介绍及应用 | 第13-15页 |
1.2.1 硫酸盐还原菌的定义 | 第13页 |
1.2.2 硫酸盐还原菌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3 SRB在硫循环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1.3 硫酸盐还原菌代谢过程的归趋模式 | 第15-21页 |
1.4 水质实时监控现状 | 第21-23页 |
1.4.1 pH作为实时控制参数 | 第22页 |
1.4.2 ORP作为实时控制参数 | 第22-23页 |
1.5 SRB废水处理过程优化研究 | 第23-26页 |
1.5.1 SRB生长条件优化 | 第23-24页 |
1.5.2 毒性抑制优化 | 第24页 |
1.5.3 微量刺激调控 | 第24页 |
1.5.4 其他优化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6-30页 |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26-27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2.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7-28页 |
2.2.2 SRB硫酸盐还原过程中的归趋模式和硫平衡 | 第28页 |
2.2.3 SRB硫酸盐还原过程中的实时监测控制 | 第28页 |
2.2.4 SRB硫酸盐还原过程中条件的优化 | 第28页 |
2.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8-30页 |
第三章 SRB硫酸盐还原过程中的归趋模式和硫平衡 | 第30-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1.4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1-3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3.2.1 菌种鉴定 | 第32-33页 |
3.2.2 测量方法的分析与建立 | 第33-36页 |
3.2.3 硫元素的归趋模式 | 第36-39页 |
3.2.4 中间涉硫组分的研究 | 第39-41页 |
3.2.5 硫平衡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SRB硫酸盐还原过程中的实时监测控制 | 第44-5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4.1.4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45-4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4.2.1 S~(2-)浓度对pH、ORP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2 SO_4~(2-)浓度对pH、ORP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3 SO_3~(2-)、S_2O_3~(2-)、CO_3~(2-)对S~(2-)体系的pH、ORP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4 SRB还原过程中pH、ORP的变化 | 第50-51页 |
4.2.5 SRB在低浓度Cu~(2+)环境下的pH、ORP的变化 | 第51-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SRB硫酸盐还原过程中条件的优化 | 第54-6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5.1.1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5.1.2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5.1.4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55-5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6-65页 |
5.2.1 碳源类型对硫酸盐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2 Fe~0对硫酸盐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57-62页 |
5.2.3 微量元素对硫酸盐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62-64页 |
5.2.4 毒性抑制解除对硫酸盐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A | 第74-75页 |
附录B | 第75-76页 |
附录C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