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互联网和税收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地方经济和税收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文献述评 | 第12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15页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3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3-15页 |
第2章 互联网、地方经济和税收的研究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2.1 互联网和税收关系的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2.1.1 理论分析一 | 第15-16页 |
2.1.2 理论分析二 | 第16-17页 |
2.2 地方经济和税收关系的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2.2.1 地方经济和税收的一般分析 | 第17-18页 |
2.2.2 拉弗曲线及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3 宏观税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2页 |
2.3.1 宏观税负 | 第19页 |
2.3.2 测算宏观税负的口径选择 | 第19-20页 |
2.3.3 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分析 | 第20-22页 |
第3章 福建省九地市互联网与地方经济的总体分析 | 第22-35页 |
3.1 福建省九地市互联网的总体分析 | 第22-27页 |
3.1.1 福建省九地市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3.1.2 福建省九地市互联网的问题 | 第25-27页 |
3.2 福建省九地市地方经济的总体分析 | 第27-35页 |
3.2.1 福建省九地市地方经济的发展现状 | 第28-33页 |
3.2.2 福建省九地市地方经济的问题 | 第33-35页 |
第4章 福建省九地市税收的总体分析 | 第35-42页 |
4.1 福建省九地市税收的发展现状 | 第36-40页 |
4.1.1 宏观税负分析 | 第36-38页 |
4.1.2 税收弹性分析 | 第38-40页 |
4.2 福建省九地市税收的问题 | 第40-42页 |
4.2.1 税收区域不均衡 | 第40-41页 |
4.2.2 实际宏观税负稍高 | 第41-42页 |
第5章 福建省九地市互联网、地方经济和税收的实证分析 | 第42-48页 |
5.1 选取变量和模型及数据来源 | 第42-43页 |
5.1.1 模型的选择 | 第42页 |
5.1.2 变量的选取 | 第42页 |
5.1.3 数据的来源 | 第42-43页 |
5.2 互联网、地方经济对税收的实证分析 | 第43-46页 |
5.2.1 模型设定 | 第43-45页 |
5.2.2 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5.3 研究结论及其解释 | 第46-48页 |
5.3.1 地方经济的影响 | 第46页 |
5.3.2 人均收入的影响 | 第46-47页 |
5.3.3 互联网的影响 | 第47页 |
5.3.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 | 第47页 |
5.3.5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第6章 对策建议 | 第48-54页 |
6.1 互联网 | 第48-50页 |
6.1.1 均衡城乡互联网建设 | 第48页 |
6.1.2 合理配置区域网络资源 | 第48-49页 |
6.1.3 深入开发、建设互联网资源 | 第49页 |
6.1.4 持续推进互联网技术创新 | 第49-50页 |
6.2 地方经济 | 第50-51页 |
6.2.1 督促完善基础设施 | 第50页 |
6.2.2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 第50-51页 |
6.2.3 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 第51页 |
6.3 税收 | 第51-54页 |
6.3.1 税收区域均衡发展 | 第51-52页 |
6.3.2 合理控制宏观税负 | 第52页 |
6.3.3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