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论文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开发中的合作与争端(1957-2016)

中文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引言第17-32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主题第17-19页
    二、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第19-20页
    三、相关概念及范围的界定第20-21页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21-30页
    五、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第30-32页
第一章 湄公河水资源合作管理机制的建立第32-73页
    第一节 湄公河流域社会经济特征与水资源早期开发第32-46页
        一、湄公河流域概貌及特征第34-38页
        二、湄公河水资源早期开发与国际化管理第38-46页
    第二节 湄公河水资源合作管理机制建立的时代背景第46-55页
        一、二战后国际河流开发热潮第46-48页
        二、流域国家水资源开发需求第48-50页
        三、美国冷战需要第50-51页
        四、全球区域主义的发展与亚远经委会的成立第51-55页
    第三节 下湄公河流域调查协调委员会的建立第55-62页
        一、亚远经委会主导地位的确立第55-58页
        二、法律机制和组织机制的确立第58-62页
    第四节 宏大的湄公河开发计划第62-71页
        一、三次流域调查活动与湄公河开发框架的确定第62-65页
        二、开发项目优先顺序的确定第65-66页
        三、国际组织和流域外国家的捐助第66-68页
        四、湄公河计划的政治色彩第68-71页
    小结第71-73页
第二章 越战与湄公河开发计划的兴衰第73-104页
    第一节 湄公河计划进入高潮第73-88页
        一、越战升级与美国“第四种解决方案”第74-77页
        二、约翰逊演说将湄公河计划推向高潮第77-79页
        三、湄公河流域第一个跨国项目:老挝南俄水电站第79-83页
        四、干流巴蒙水电站第一阶段调研第83-85页
        五、特诺河项目:克服美国退出带来的困难第85-88页
    第二节 1970年流域指导计划出台第88-91页
        一、湄公河计划第一阶段成果丰富第88-89页
        二、1970年流域指导计划出台第89-90页
        三、1975年联合声明第90-91页
    第三节 越战结束与湄公河计划陷入低谷第91-103页
        一、越战结束后美国的湄公河政策第91-95页
        二、临时委员会成立及1987年流域指导计划修订第95-99页
        三、湄公河开发从地区向国内转变第99-100页
        四、湄公河精神第100-103页
    小结第103-104页
第三章 冷战后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新机制第104-130页
    第一节 湄公河委员会机制的建立第104-115页
        一、湄公河从战场转向市场第104-105页
        二、关于建立湄公河新合作机制的博弈第105-110页
        三、湄公河协定出台第110-115页
    第二节 湄委会机制面临的挑战第115-124页
        一、全球水资源综合管理理念的出现和发展第116-119页
        二、湄公河水资源综合管理理念的提出第119-121页
        三、湄委会机制面临的尴尬处境第121-124页
    第三节 湄公河流域开发其它合作机制第124-129页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124-126页
        二、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AMBDC)第126-127页
        三、黄金四角经济合作(QEC)第127-128页
        四、澜沧江-湄公河合作(LMC)第128-129页
    小结第129-130页
第四章 湄公河水资源开发跨境争端及调解机制第130-187页
    第一节 湄公河开发中的主要争端与各方应对第130-152页
        一、泰国东北部调水计划引发水量分配争端第131-135页
        二、越柬关于桑河水电站影响的争端第135-140页
        三、湄公河干流水电站建设引发的跨境争端第140-152页
    第二节 湄委会四国争端成因分析第152-172页
        一、目标差异和利益分歧第152-160页
        二、文化冲突和历史纠纷第160-164页
        三、国家发展与共同利益的矛盾第164-167页
        四、跨国公司开发忽视社会和环境影响第167-172页
    第三节 湄公河沿岸民众利益诉求第172-185页
        一、湄公河国家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第172-175页
        二、反坝运动及沿岸民众主要利益诉求第175-183页
        三、反坝运动的影响效应第183-185页
    小结第185-187页
第五章 澜沧江开发争议及中方采取的合作措施第187-203页
    第一节 中国对澜沧江的开发规划与下游国家反应第187-195页
        一、澜沧江中下游二库八级开发规划第188-189页
        二、关于澜沧江开发的争论焦点第189-191页
        三、非政府组织成为反对澜沧江开发的“前锋”第191-192页
        四、澜沧江开发的影响被夸大第192-195页
    第二节 中国与下游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化第195-199页
        一、中国政府在外交舞台上增信释疑第196-197页
        二、采取多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第197-198页
        三、用实际行动展现合作诚意第198-199页
    第三节 中国在流域水资源治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第199-202页
        一、如何定位在流域水资源治理中的自身角色第200页
        二、如何加强与下游公民社会的沟通理解第200-202页
    小结第202-203页
第六章 美日对湄公河开发的影响第203-228页
    第一节 美国重新重视湄公河流域开发第203-212页
        一、奥巴马政府高调“重返”湄公河第204-206页
        二、美国积极参与湄公河流域开发的原因第206-209页
        三、美国的湄公河政策走向分析第209-212页
    第二节 日本寻求提升在湄公河地区影响力第212-223页
        一、日本对湄公河流域开发的早期贡献第213-216页
        二、近年来日本湄公河政策新动向第216-218页
        三、日本新动向溯因及未来走向分析第218-223页
    第三节 域外大国介入湄公河开发对中国的影响第223-226页
        一、东南亚国家借机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第223-224页
        二、中美日竞争在越南和缅甸尤为凸显第224-226页
    小结第226-228页
综论第228-243页
    一、湄公河水政治与地区总体政治的关系第229-230页
    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管理的困境与希望第230-233页
    三、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管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33-236页
    四、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管理的战略思考第236-24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43-256页
    一、英文资料第243-253页
    二、中文资料第253-256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256-257页
后记第257-258页

论文共2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材料—镉复合体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
下一篇:超滤-电渗析耦合有机水体脱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