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3 多维互动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多维互动教学策略探索 | 第17-27页 |
2.1 多维互动教学策略的理论及向教学领域的迁移、融合 | 第17-18页 |
2.1.1 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中的互动理论 | 第17页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页 |
2.1.3 符号互动论 | 第17-18页 |
2.1.4 集体动力理论 | 第18页 |
2.1.5 互动仪式链理论 | 第18页 |
2.1.6 系统方法论 | 第18页 |
2.2 多维互动教学策略的建构 | 第18-21页 |
2.2.1 新课改推进课堂互动的更新 | 第19页 |
2.2.2 加强高中生物教学理念改革 | 第19页 |
2.2.3 强化对互动中“多维”的认知 | 第19-21页 |
2.3 多维互动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 | 第21-27页 |
2.3.1 合理开发多元的互动资源,建立互动关系 | 第21页 |
2.3.2 灵活运用个人与小组合作,调动多向互动 | 第21-22页 |
2.3.3 重视充分积极的感情投资,促进情感互动 | 第22-23页 |
2.3.4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丰富认知互动 | 第23-24页 |
2.3.5 实验探究与分组讨论并进,形成实践活动互动 | 第24-25页 |
2.3.6 紧扣高中生物教学目标,开展有效互动 | 第25-27页 |
3 实验研究 | 第27-3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3.2 研究过程 | 第27-32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3.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7-28页 |
3.2.3 教学案例 | 第28-32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3.3.1 优等班生物测试成绩 | 第33页 |
3.3.2 中等班生物测试成绩 | 第33-34页 |
3.3.3 课后学生访谈结果 | 第34-35页 |
4 结论与反思 | 第35-37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35页 |
4.2 研究反思 | 第35-37页 |
4.2.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5页 |
4.2.2 研究的不足处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A:“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预习学案 | 第39-41页 |
附录B:学生访谈提纲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